|
|
液晶学及其交叉学科 |
王素红 |
郑州信息工程学院,450002 |
|
引用本文: |
王素红. 液晶学及其交叉学科[J]. 现代物理知识, 1997, 9(05): 6-8.
|
|
|
|
$author.xingMing_EN. [J]. Modern Physics, 1997, 9(05): 6-8.
|
[1] |
崔英敏,吕刚. 液晶的历史[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3): 3-6. |
[2] |
高堃. 谈谈物理学领域的新兴与交叉学科[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4): 15-16. |
[3] |
郑好望,肖胜利,朱峰. 光量子与量子通信[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1): 36-37. |
[4] |
郑锋士,王较过. 物理导电性的认识发展[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1): 58-61. |
[5] |
关荣华,康文秀. 生物液晶物理研究及其进展[J]. 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02): 20-21. |
[6] |
杨红卫. 从物理学的发展看跨学科研究[J]. 现代物理知识, 2002, 14(04): 14-15. |
[7] |
刁述妍. 布喇格父子对早期凝聚态物理学的贡献[J]. 现代物理知识, 2001, 13(02): 49-50. |
[8] |
仇九子. 液晶及其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0, 12(05): 26-27. |
[9] |
赵志祥.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十年回顾[J]. 现代物理知识, 1998, 10(05): 12-15. |
[10] |
唐锦华. 快中子治癌[J]. 现代物理知识, 1998, 10(05): 49-49. |
[11] |
韩锋. “发现教学法”的再发现[J]. 现代物理知识, 1997, 9(05): 33-35. |
[12] |
秦以钦, 叶丽云. 从物理学到交叉学科[J]. 现代物理知识, 1997, 9(04): 14-16. |
[13] |
程民治. 生物膜的液晶理论[J]. 现代物理知识, 1997, 9(02): 7-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