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912年,维克托·赫斯携带着自己设计的能够承受高空大气温度和气压变化的验电器,首先在维也纳的一片牧草地上测量了地面辐射强度,然后乘坐气球升到5300米的高空,测量到大气中的辐射强度是地面上的9倍,得出结论:高穿透力的辐射不是来自于地球,而是来自太空。13年后,罗伯特·密立根(做油滴实验的那位)为之起名宇宙射线(cosmicray,亦译作宇宙线),意思是来自宇宙的不知名的射线。这种命名法在当时是普遍的,即将未知辐射谓之某某射线,比如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后来即便研究清楚了射线的粒子本质(上述射线分别是能量高于可见光并且能量依次增高的三种光子、氦核、电子),仍然保留了惯常叫法。 |
|
关键词: |
Abstract:
|
Key words: |
|
引用本文: |
马欣华. LHAASO启航,目标宇宙线起源——《LHAASO科学白皮书》解读[J]. 现代物理知识, 2023, 35(1): 50-56.
|
|
|
|
$author.xingMing_EN. [J]. Modern Physics, 2023, 35(1): 50-5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