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因波源和观测者有相对运动而出现的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相等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的发现者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Doppler,1803~1853)。多普勒和他的科学贡献1803年11月29日,多普勒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其家族在萨尔茨堡经营石刻,生意兴隆,父母期望他能按照传统子承父业,可是他自幼体弱多病。多普勒在萨尔茨堡上完小学后进入林茨中学,1822年,他的父母接受一位数学教授的建议,让多普勒到维也纳理工学院学习。 |
|
关键词: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天气雷达
观察者
电磁波
波源频率
观测频率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声波
频率变化
运动速度
|
Abstract:
|
Key words: |
收稿日期: 2005-01-12;
|
引用本文: |
李启明. 多普勒、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6): 17-19.
|
|
|
|
$author.xingMing_EN. [J]. Modern Physics, 2006, 18(06): 17-19.
|
[1] |
林惠祖. 雷达对抗——等离子体隐身技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5): 26-29. |
[2] |
周长春. 漫谈两个基本假设与相对论时空观[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4): 57-60. |
[3] |
徐镜明. 谈谈观察方式[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3): 56-58. |
[4] |
杨军. 谈谈“左手材料”[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3): 7-9. |
[5] |
李玉林,陈华,汪力,彭慰先. 太赫兹波的产生、传播和探测[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3): 29-30. |
[6] |
袁琼. 超声波的生物物理学效应及其作用机理[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23-24. |
[7] |
郑好望,肖胜利,梁红军. 光压与光压推进[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31-31. |
[8] |
周红中. 隐形飞机与波的吸收和反射的关系[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36-37. |
[9] |
刘婷婷. 电磁辐射与电磁污染[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30-31. |
[10] |
胡祥发. 微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32-34. |
[11] |
朱世豹. 光从哪里来[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6): 61-63. |
[12] |
程兆华,祝大军,刘盛纲. 太赫兹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5): 40-44. |
[13] |
王逗. 核磁共振原理及其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5): 50-51. |
[14] |
安鹏. 电磁辐射与环境[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4): 31-33. |
[15] |
王钠. 超声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4): 48-4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