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1.地球的电场要认识雷击与闪电,首先必须了解地球的电场。这个电场位于带负电(按计算总电量Q=-9×105库仑)的地球表面和带正电的高层大气之间,由于宇宙线和地球天然放射性的活动,造成了空气分子持续不断地电离而形成。电离产生的一部分电子向高层大气移动。在大约海拔高度50千米的高空,充满了大量的正电荷,这部分大气是一个导电性良好的球形导体。上升的电子将中和这个带正电的导体。与此同时,电离产生的一部分正离子亦会下降到带负电的地面而发生中和作用。由于电离产生的全球电流共约1800安培,地面和高层大气两者都应该在数分钟内放电。 |
|
关键词: 避雷针
针的尖端
高层大气
电离通道
正电荷
闪电放电
赤身露体
雷电
带正电
天然放射性
|
Abstract:
|
Key words: |
收稿日期: 2001-06-14;
|
引用本文: |
廖鹰翔. 雷击与闪电[J]. 现代物理知识, 2002, 14(02): 16-17.
|
|
|
|
$author.xingMing_EN. [J]. Modern Physics, 2002, 14(02): 16-17.
|
[1] |
赵毅. 雷电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62-63. |
[2] |
周长春. 风筝实验·雷电现象·避雷针[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2): 58-60. |
[3] |
司德平,王彦海. 丹聂耳电池电动势产生的机理[J]. 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06): 14-16. |
[4] |
顾勇. 静电及其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04): 31-33. |
[5] |
仇九子. 雷电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J]. 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03): 15-16. |
[6] |
仇九子. 电子设备防雷技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2, 14(05): 35-36. |
[7] |
董建敏,孙美坤. 避雷针的发明与发展[J]. 现代物理知识, 2002, 14(04): 37-37. |
[8] |
厉光烈, 李龙.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J]. 现代物理知识, 2000, 12(04): 2-5. |
[9] |
刘乃汤. 放射性的早期历史[J]. 现代物理知识, 2000, 12(02): 42-44. |
[10] |
厉光烈, 李龙.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J]. 现代物理知识, 2000, 12(01): 2-6. |
[11] |
南秀华, 杨志刚. 电磁环境与现代战争[J]. 现代物理知识, 1999, 11(03): 24-26. |
[12] |
郁忠强. 太阳中微子实验的三大疑问[J]. 现代物理知识, 1998, 10(06): 9-12. |
[13] |
杨恩智, 王保成, 李汉军. 防雷技术的探索[J]. 现代物理知识, 1998, 10(05): 26-27. |
[14] |
杨凤梅. 怒发冲冠与静电植绒[J]. 现代物理知识, 1998, 10(04): 21-21. |
[15] |
王明东, 黄兰池, 窦志国. 空间技术与空间物理[J]. 现代物理知识, 1997, 9(04): 8-1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