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所谓隐形,就是利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降低武器装备不被探测系统发现,让其“看不见”,“摸不着”。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与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性,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不仅使自己由于隐身而获取主动权,而且还可以示假而迷惑对方,从而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 隐形技术就是改变己方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各种可探测信息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概率的各种技术的统称。隐形技术又可分为有源隐形和无源隐形。目前人们所说的隐形技术,主要是指无源隐形。无源隐形,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根据波的反射和吸收规律,在目标上采用吸收或透波材料. |
|
关键词: 隐形技术
红外辐射
红外线探测系统
雷达波
武器装备
发动机
目标与背景
反射波
探测概率
雷达反射截面
|
Abstract:
|
Key words: |
收稿日期: 2000-05-18;
|
引用本文: |
胡祥发. 隐形技术及其军事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1, 13(01): 34-35.
|
|
|
|
$author.xingMing_EN. [J]. Modern Physics, 2001, 13(01): 34-35.
|
[1]
|
${reference.sourceReference}
|
[1] |
林惠祖. 雷达对抗——等离子体隐身技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5): 26-29. |
[2] |
陈丽菊,刘巍.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发展前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10-11. |
[3] |
周芳. 传感器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28-29. |
[4] |
周红中. 隐形飞机与波的吸收和反射的关系[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36-37. |
[5] |
宫纯文,周芳. 纳米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前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28-30. |
[6] |
宫自强. 弯曲的时空[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8-9. |
[7] |
刘婷婷. 电磁辐射与电磁污染[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30-31. |
[8] |
胡祥发. 物理学与非致命武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4): 43-45. |
[9] |
周道其. 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研制太空用核反应堆[J]. 现代物理知识, 2004, 16(06): 6-6. |
[10] |
叶宁英,林浩山. 神奇的纳米技术与军事革命[J]. 现代物理知识, 2004, 16(03): 36-38. |
[11] |
黄振平. 物理学与隐形技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4, 16(03): 56-57. |
[12] |
段改丽,李爱玲,李军. 隐身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其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4, 16(01): 37-38. |
[13] |
周道其. 末来太空飞行动力——离子发动机[J]. 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04): 71-71. |
[14] |
徐润君,陈心中. 物理学与发展中的航天能源技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03): 17-19. |
[15] |
张德乾. 生活中的物理学——驾驶汽车的力学问题[J]. 现代物理知识, 2003, 15(02): 33-3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