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Internet上构建《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网络课程的Web站点的创作与设计 |
刘莲君, 徐静雯 |
武汉大学物理系/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 430072 |
|
|
摘要 《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不仅一直是武汉大学的一门优秀课程,而且也是武汉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一个成果。它将原来物理系本科生的普通物理课程《原子物理学》与理论物理课程《量子力学》打通合并为一门课程《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使得原来的54+90学时缩减为现在的108学时,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还有机地结合了两门课的各自特点:从原子物理的实验事实出发建立量子力学的系统理论,再用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解释原子物理的试验现象。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对该课程易学、易懂、易会、易用。 |
|
关键词: 网络课程
原子物理学
量子力学
Interne
数据库
Web站点
服务器
资源共享
教师
教学内容
|
Abstract:
|
Key words: |
收稿日期: 2000-10-20;
|
引用本文: |
刘莲君,徐静雯. 在Internet上构建《量子力学与原子物理学》网络课程的Web站点的创作与设计[J]. 现代物理知识, 2001, 13(05): 45-48.
|
|
|
|
$author.xingMing_EN,$author.xingMing_EN. [J]. Modern Physics, 2001, 13(05): 45-48.
|
[1] |
司德平. 解读量子围栏[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5): 23-25. |
[2] |
宫衍香,马秋红. 哈密顿和哈密顿力学[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5): 63-65. |
[3] |
王洪鹏, 闫晓星, 赵海艳. 20世纪20~30年代物理大师中国之行简记[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5): 67-70. |
[4] |
季佐瑶. 交叉、融合与超越——物理学对现代生物学发展的影响[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3): 63-65. |
[5] |
刘晓军,王治金,罗旺. 计算机网络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3): 49-51. |
[6] |
朱世豹. 对普朗克常数h的思考[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3): 13-15. |
[7] |
眭平. 从量子力学到信息技术[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13-16. |
[8] |
马予芳,胡亚范. 工科院校设计性物理实验的开发与实施[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49-50. |
[9] |
方玉田,邢永忠,张其林. 物理实在的演化[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2): 57-59. |
[10] |
赵国俭,耿平. 遵循教育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38-39. |
[11] |
环敏,李汝烯. 合作学习的优势与价值刍议[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40-42. |
[12] |
白宏,周大文. “乐教与乐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43-46. |
[13] |
邓先金,陈瑜. 关于CAI的思考[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22-23. |
[14] |
王长荣. A-B效应及其物理诠释[J]. 现代物理知识, 2006, 18(01): 12-13. |
[15] |
邹明. 经典干涉与量子干涉[J]. 现代物理知识, 2005, 17(06): 10-1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