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2011年 23卷 5期 刊出日期 2011-10-18

物理知识
科苑快讯
物理前沿
教学参考
中学园地
科学源流
科学随笔
物理知识
3 复杂而有序的软物质 Hot!
厚美瑛
法国物理学家德·热纳(P. G. De Gennes)(图1)在1991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以“软物质”为题演讲,首次用“软物质”一词概括所有“软”的东西,包括普通的流体和当时美国学者惯常称呼的“复杂流体”,从此推动了一门21 世纪跨越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学科的重要交叉学科的发展。
2011 Vol. 23 (5): 3-5 [摘要] ( 1839 ) [HTML 1KB] [PDF 660KB] ( 371 )
6 尘埃等离子体 Hot!
王龙
尘埃等离子体是一种复杂的物质形态,由普通的等离子体和悬浮在其中的固体颗粒组成。一般的等离子体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组成,再加入固体颗粒就形成三组分的物质(图1)。等离子体中的作用主要是静电的相互作用,而悬浮在等离子体中的颗粒一般也是带电的,所以这些颗粒也参与了与其他两种粒子的相互作用,使这种物质形态内的过程更复杂。
2011 Vol. 23 (5): 6-9 [摘要] ( 2956 ) [HTML 1KB] [PDF 1063KB] ( 607 )
10 国际空间站上的AMS 实验 Hot!
杨民, 陈国明
AMS 实验
阿尔法磁谱仪(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简称AMS)是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称ISS)上唯一的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也是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AMS 实验是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其科学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暗物质及精确测量宇宙线的成分和能谱。参加AMS 实验的科学工作者来自三大洲(美洲、欧洲、亚洲)的16 个国家(地区),共有60 个大学或研究机构,600 多人。
2011 Vol. 23 (5): 10-15 [摘要] ( 3258 ) [HTML 1KB] [PDF 893KB] ( 110 )
16 微结构气体探测器及其应用 Hot!
谢一冈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气体粒子探测器得到很大发展。微结构气体探测器(Micro-Pattern Gas Detector,简称MPGD)目前已成为国际气体探测器研究的热点,在高能物理实验中获得新的应用,并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核探测和国民经济诸方面。
2011 Vol. 23 (5): 16-24 [摘要] ( 2405 ) [HTML 1KB] [PDF 1450KB] ( 678 )
25 太阳的故事——太阳的脉搏
卢昌海
为了回答上一篇末尾的问题,即“有没有什么手段,能像太阳中微子带给我们核心区的信息那样,带给我们有关对流区深处及辐射区的信息呢?”让我们把时钟拨到1960 年。那一年,在意大利科摩湖畔的一座美丽小镇召开了一次天文学会议。在会上,来自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莱顿作了一个学术报告。
2011 Vol. 23 (5): 25-30 [摘要] ( 1872 ) [HTML 1KB] [PDF 715KB] ( 88 )
科苑快讯
9 返老还童的秘密
高凌云
所有人都会逐渐衰老,但在繁育后代时,无论父母年轻还是年老,所有新生婴儿的年龄状态都是一致的。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阿蒙(Angelika Amon)和同事似乎找到了返老还童的秘诀。他们在酵母细胞孢子中发现了控制年龄的相关蛋白质团和DNA片段。
一个叫做NDT80 的基因在孢子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一旦开启,酵母细胞的寿命就会加倍。NDT80 在酵母菌孢子形成过程中可消除由衰老诱导的细胞损伤、使生命时钟重置,换句话说就是“返老还童”。
2011 Vol. 23 (5): 9-9 [摘要] ( 2255 ) [HTML 1KB] [PDF 828KB] ( 105 )
9 生物激光
高凌云
美国波士顿市威尔曼光医学中心(Wellman Centerfor Photomedicine)、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Hospital)的盖泽(Malte CGather)、邵环云(Seok HyunYun)利用基因工程改造人的肾脏细胞使其表达源自水母的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由于其荧光性,常在细胞生物学中作为标记物)。
研究者将每个细胞置于微小的镜子之间,细胞就在光照下产生了微小的激光,在镜子之间来回反弹后,最终发出强烈的绿色光束。在发射激光的过程中,细胞一直保持活性。事实上,这是一种能够自我修复的激光,绿色荧光蛋白质破坏后还可再生。而在传统类型的激光中,产生激光的介质会随着时间而退化,直至停止工作。
2011 Vol. 23 (5): 9-9 [摘要] ( 2022 ) [HTML 1KB] [PDF 828KB] ( 54 )
24 改写生命密码
高凌云
利用基因工程设计生命体以获取蛋白质,需要编辑自然界的标准遗传密码——以字母C(胞嘧啶)、T(胸腺嘧啶)、A(腺嘌呤)、G(鸟嘌呤)表示——这个过程漫长复杂、代价高昂。美国耶鲁大学的艾萨克(Farren Isaacs)和同事找到一种方法,可以随心所欲地编辑遗传密码。
在DNA 中,每三个密码子组成一个基因。TAG或TAA 表示“停止”,其他组合则表达为各种氨基酸。研究者将酵母菌株中的TAG 替换为TAA,移除TAG 密码子后,他们有效地空出位置以容纳表达氨基酸(化学家制造出的几千种“非自然”氨基酸)的密码子,这就可以生产前所未有的蛋白质。这种方法可以构造非常奇异的生命体,对各种病毒均具有免疫力,而且不会与自然的生命体发生杂交现象。
2011 Vol. 23 (5): 24-24 [摘要] ( 2006 ) [HTML 1KB] [PDF 722KB] ( 57 )
30 科学家们在星系团的尺度上证实了红移效应
胡德良
检验引力现象很简单:通过二楼的窗子走出去(禁止付诸实践),看看会发生什么!但是要想检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难度就要大得多。该理论的内容是:一个物体的引力会使其周围的空间和时间扭曲。尽管研究人员在太阳系的尺度上证明了广义相对论,但是在整个宇宙的尺度上验证该理论是更具挑战性的。
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的拉德克·沃杰塔克(Radek Wojtak)带领一组研究人员着手检验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经典预测:光在逃离引力场的时候会损失能量,引力场越强,光损失的能量就越多。结果,从一个星系团中心散发出来的光子应该比星系团边缘的光子损失的能量更多,因为星系团中心区的引力最强。星系团是包含了成千上万个星系的大型天体系统。因此在波长上,来自星系团中心的光比来自边缘的光更长,移向光谱的红端。这个效应被称为引力红移现象。
沃杰塔克及同事知道,测量单个星系内的引力红移会很困难,因为星系内引力红移效应非常小,而且需要将这种红移效应跟个体星系的轨道速度以及宇宙膨胀造成的红移效应分离开来。研究人员从斯隆数字巡天计划中搜集了8000 个星系团的数据,他们通过平均这些数据处理了这个问题。“这样做是希望通过研究星系团中星系之间的红移分布特点来发现引力红移效应,而不是分别查看各个星系的红移效应,”沃杰塔克解释说。
果然,研究人员发现正像广义相对论预测的那样,星系团中的光发生了红移,而且与到星系团中心的距离成比例。“我们可以测量出星系之间红移效应的微小差别,可以看得出来自星系团中心区星系的光不得不爬出那里的引力场,而来自边缘星系中的光可以较为轻松地散发出来,”沃杰塔克说。2011 年9 月28 日,这些发现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版上。
除了证实广义相对论之外,这些研究结果也有力地说明了拉姆达冷暗物质宇宙模型。这个已经流行于世的宇宙学模型表明宇宙的大部分是由不可见物质构成的,这种物质与构成恒星和行星的普通物质不发生相互作用。这项检验结果也支持暗能量的存在,暗能量是似乎正在使宇宙膨胀的一种神秘力量。
2011 Vol. 23 (5): 30-30 [摘要] ( 2253 ) [HTML 1KB] [PDF 468KB] ( 111 )
34 美首次用微波让两个离子发生量子纠缠
本刊编辑部
美国科学家首次用微波替代常用的激光束,让两个独立的离子(带电原子)发生量子纠缠,这表明,智能手机中采用的微型化商用微波技术可取代量子计算机要求的房间大小的“激光器阵列”,这将大大减小量子计算机的“块头”。最新研究发表在8 月1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量子计算机主要利用量子物理学的“奇异”规则来解决某些问题,量子纠缠对量子计算机的信息传输和纠错至关重要。离子可作为量子位(量子计算机中的最小信息单位)来存储信息。尽管包括超导电路(人造原子)等在内的量子位的其他“候选者”也能被微波在芯片上操作,但实验表明,离子量子位的表现更好,因为当粒子数量增加时,对离子进行控制的精确度更高且信息损失更少。
量子纠缠是多个粒子联动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制出量子纠缠需要高功率激光等大型装置。而微波作为无线通信的载体,同复杂且昂贵的激光源相比,微波元件更容易扩展和升级,以便科学家制造出利用成千上万个离子进行量子计算和模拟的实用设备。
此前,科学家们已成功使用微波实现了对单个离子的操控。现在,美国的科研人员首次借用微波让单个镁离子的“自旋”发生旋转并让一对离子自旋发生了纠缠。参与研究的迪特里希·莱布弗里得称,这是一套常见的量子逻辑操作,旋转和纠缠可按顺序组合以执行量子力学许可的任何计算。
在实验中,两个离子被电磁场“扣住”并在一个由镀在氮化铝衬底上的金电极组成的离子陷阱芯片上盘旋。有些电极会被激活,在离子周围制造出频率介于1GHz 到2GHz 之间、振动的微波辐射脉冲,微波产生了让离子自旋发生旋转的磁场。离子自旋能被看作是指向不同方向的细小条形磁铁,这些磁铁的方向是一种量子属性,可用来表达信息。
使用微波减少了因激光束指向、能量以及被离子诱导的激光器自发发射的不稳定所导致的错误。然而,科学家们仍然需要改进微波操作才能使实际的量子计算或量子模拟成为可能。在实验中,76%的时间发生了量子纠缠,超过了定义量子属性发生所要求的50%这个最低值,但仍然无法与由激光器操作离子达到的最高值99.3%相抗衡。
莱布弗里得表示:“最终,一台中等大小的量子计算机或许看起来由一部智能手机与激光笔一样的设备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的量子计算机可能和普通台式机一样大。”
摘自中科院高能所《科研动态快报》2011-8
2011 Vol. 23 (5): 34-34 [摘要] ( 2340 ) [HTML 1KB] [PDF 580KB] ( 185 )
49 黎明号探测器勘察灶神星
高凌云
在进入灶神星轨道两星期后,离子推进的黎明号探测器传回灶神星的清晰图像。这颗小行星宽度为5200 千米,表面粗糙,形状也不太规整。美国宇航局在2011 年8 月1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些照片,它们是在距离灶神星530 千米外拍摄的,获得如此清晰的灶神星图像还是首次。
图像中显示的平坦开阔的火山口,宽达460 千米,源自一颗80 千米小行星的撞击,这次撞击险些将灶神星撕成碎片。在该区域的北部还有一些平行的凹槽,就像环绕灶神星赤道区域的纬度线。行星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了灶神星的一次巨大撞击,发现撞击产生的岩石碎片会堆积形成奇怪的形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东西。黎明号在未来数月将不断降低高度,直到距离灶神星表面200 千米为止。
2011 Vol. 23 (5): 49-49 [摘要] ( 2186 ) [HTML 1KB] [PDF 596KB] ( 29 )
56 电性和磁性可共处于特殊金属氧化物中
本刊编辑部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电性和磁性难以和平共处于一种材料中,它们会相互对抗。近日,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发现,磁性和电性可相安无事地耦合于一种特殊的金属——多铁性材料中。这种多铁性材料可广泛应用于下一代运行速度更快、能效更高的逻辑设备、存储器和传感设备。
多铁性材料指的是一种拥有南北极的磁性材料,施加电场可改变其南北极。此前,科学家们寄希望于让多铁性材料的原子排列或晶格变形产生电极化来产生这种耦合。现在,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德国莱布尼兹固体材料研究所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电性和磁性还能以一种新方式耦合在特殊金属氧化物中。
该团队使用了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同步辐射光源(NSLS)发出的超亮X 射线激光束来检查由钇、镁和氧组成的特殊金属氧化物的电子结构,并观察到主要由环绕在原子周围外部的电子云所产生的电性和磁性耦合。在这种材料形成化学键并让原子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中,镁和氧电子的原子轨道相互混淆了。测量结果表明,该过程中材料的磁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其产生电极化而变得具有铁电性。换句话说,该材料磁结构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其电极化方向发生变化,这就使该材料成为多铁性材料。该研究的参与者之一、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斯图尔特·威尔金斯说:“以往,科学家只能从理论上预测这种机制,现在我们首次真正观察到这种机制。”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设计并使用了一种新装置,可为多铁性材料和高温超导体等错综复杂材料有关的关键问题找到答案。该装置即将被转移到目前在建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NSLS-II)上。NSLS-II 产生的X 射线的亮度是NSLS 的1 万倍,使科学家能更清晰地研究多铁性材料的属性。
威尔金斯表示,从理论上来讲,通过将一个有序的磁材料同一个有序的电材料耦合在一起,科学家可以研制出非常有用的设备,例如,我们可以研制出一种更快、能效更高的存储设备,通过施加电场朝其写入信息,通过探测其磁性状态来阅读信息。
摘自中科院高能所《科研动态快报》2011-8
2011 Vol. 23 (5): 56-56 [摘要] ( 1748 ) [HTML 1KB] [PDF 440KB] ( 112 )
58 围绕脉冲星运转的钻石星
高凌云
天文学家发现一颗最致密的日外行星,这颗与木星质量相当的行星只剩下丰富的碳、氧元素,宽达5.5万千米。其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3 克(是铅的2 倍),可能如水晶般透明,主要由高密度钻石构成。
该行星围绕的主星是一颗脉冲星或高速旋转的中子星(编号为PSR J1719-1438),每2 小时10 分钟发出一次强烈的无线电束流。行星轨道为60 万千米宽,仅为地球与月球平均距离的1.5 倍。其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据天文学家分析,它可能是一颗白矮星的透明残骸,其大气已被现在的脉冲星剥去。大多数转速超过20 毫秒的脉冲星都是双星系统的成员,约30%的脉冲星没有伴星。目前只知道另外一颗高速旋转的脉冲星有一颗地球质量的行星围绕其运转,像巨钻行星和那颗地球质量的行星是相当罕见的。
2011 Vol. 23 (5): 58-58 [摘要] ( 1851 ) [HTML 1KB] [PDF 529KB] ( 45 )
61 “消化不良”的黑洞
高凌云
天龙座一个巨大黑洞捕获的恒星超出了自己的吞噬能力。2011 年3 月25 日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发现了一束X 闪光。一个39亿光年外的黑洞撕碎了一颗路过的恒星,在被黑洞完全吞噬之前,摩擦和引力作用炙烤恒星残骸,发出灼热光线。
最近天文学家发表报告,X 射线数据和射电观测都表明,闪光源自黑洞边界射出的狭窄物质喷流。其他黑洞也有类似的喷流,但这是天文学家首次目睹产生的全过程。天龙座的这个黑洞位于该遥远星系的中心,与银河系中心的400 万个太阳质量黑洞大小相同。尽管我们银河系的这些黑洞目前都保持安静, 但该发现说明一颗运行无规则的恒星还是可能遭遇黑洞产生这种耀目的奇观。
2011 Vol. 23 (5): 61-61 [摘要] ( 1699 ) [HTML 1KB] [PDF 439KB] ( 67 )
62 诺贝尔物理学奖110 年知识竞答(Ⅲ)
本刊编辑部
编者按: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110 年之际,《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举办“诺贝尔物理学奖110 年知识竞答”活动,从2011 年第3 期起,杂志连续刊登竞答题目。本期为是非题,要求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能指出错误并改正。希望本刊的新老读者积极参与,请将问题答案寄到:北京918 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邮编:100049),或发送电子邮件到mp@mail.ihep.ac.cn。答题同时,欢迎大家将自己在阅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相关资料时的体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事迹对个人工作、学习上的激励,个人对某个获奖学科领域的了解、认识等)一并发来,本刊将择优刊登。
2011 Vol. 23 (5): 62-63 [摘要] ( 1823 ) [HTML 1KB] [PDF 474KB] ( 63 )
物理前沿
31 暗物质模型简介 Hot!
高昕, 康召峰, 李田军
粒子物理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探究宏观物质世界的微观起源。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代表性成就的二十世纪,是粒子物理学的黄金时期。在规范对称性的框架下,标准模型成功地统一了微观世界中(由夸克、轻子和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粒子组成)除引力之外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确切地说超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换句话说,从标准模型出发,几乎可以解释一切目前实验室微观物理现象。
2011 Vol. 23 (5): 31-34 [摘要] ( 2360 ) [HTML 1KB] [PDF 801KB] ( 268 )
35 浅议微波背景辐射探测中的系统误差
刘浩
四十年的历程——从三组科学家到两代卫星
当WMAP ( Wilkinson MicrowaveAnisotropy Probe,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于2003年发布首年探测结果时,许多人为之欢呼鼓舞,因为精确宇宙学的时代似乎终于到来了。这是一颗耗资巨大的天文卫星,工作在日地系统的第二拉格朗日点上,专门用于探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各向异性。它的前辈是著名的COBE 卫星,提到COBE 卫星,我们不得不上溯到1964 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威尔逊(RobertWilson)发现微波背景辐射的工作。当时他们在测试一套灵敏的天线系统时发现了意料之外的噪声,这噪声非常顽固,无论他们把天线转向何处都不会消失,而且不分白天黑夜,四季长存。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但无论如何都清除不掉,最后他们认为这只能是来自广袤空间的一种均匀分布的无线电背景信号。奇妙的是,早在16 年前美国科学家阿尔弗(Ralph Alpher)和赫尔曼(Robert Herman)就预言了这样一种信号的存在,并认为它是宇宙大爆炸在多年膨胀冷却后的残留。也许是当时信息传递不如现在这么迅速广泛,这一日后赫赫有名的预言在那时并非尽人皆知,至少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就没有把这个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但幸运的是,在离他们不远的普林斯顿大学,由罗伯特·迪克(Robert Dicke)领导的另一个小组知道这一预言,并正在设法验证它。不过实验尚未开始,罗伯特·迪克便了解到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工作。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必再把实验做下去了,因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实际上已经看到了他们企图搜寻的东西。在1965 年,三组科学家的工作连在了一起,为大爆炸宇宙学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微波背景辐射。
2011 Vol. 23 (5): 35-41 [摘要] ( 2038 ) [HTML 1KB] [PDF 917KB] ( 67 )
教学参考
41 静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推导方法的商榷
刘景世
1. 问题的提出
现行大学物理教材(吴百诗,《大学物理基础》;张三慧,《大学物理基础学》,以下均简称教材)在证明“静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结论时,思路是从库仑定律和叠加原理出发来证明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即先证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电场力对试验电荷做功(以下简称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然后再证明任意带电体产生的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在证明任意带电体产生的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时,教材认为任意带电体可分割为无数多个电荷元,每个电荷元可看成点电荷,根据叠加原理和点电荷产生的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结论,任意带电体产生的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种推导方法的言下之意是,每个电荷元产生的场强dE 均可表达为1/(r2)的函数,而点电荷的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结论通过简单的数学推导可以证明,因此,任意带电体的电场亦有此结论。
2011 Vol. 23 (5): 41-42 [摘要] ( 3671 ) [HTML 1KB] [PDF 745KB] ( 123 )
中学园地
43 现代博物馆防盗技术浅谈
杨先碧
“故宫被盗了!”2011 年5 月9 日,这条微博最初出现在网络上时,不少人曾怀疑是谣言。遗憾的是,这次居然是真的。虽然犯罪嫌疑人在三天之内就被抓获,但是人们对博物馆的防盗设施还是疑问不少。目前,我国还有一些博物馆(尤其是地市博物馆)缺乏有效的防盗报警设施。国家文物局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 年全国重点博物馆的技防设备达标率仅为50%。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的博物馆安防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成体系,声、光、电和生物识别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都会被直接整合运用到安防技术中(图1)。如果能多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在博物馆里布下防盗的天罗地网,一些珍贵的文物就不会因盗窃而损毁或丢失了。
2011 Vol. 23 (5): 43-46 [摘要] ( 2411 ) [HTML 1KB] [PDF 669KB] ( 122 )
科学源流
47 金茨堡和他的物理研究
戴闻
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brikosov)、金茨堡(Vitaly Ginzburg)和莱格特(Anthony Leggett)三人,基于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的研究贡献,共同分享了2003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在颁奖消息发布后,一位在剑桥大学工作的物理教授对记者评论道:莱格特是一个具有机敏物理直觉的思想家,阿布里科索夫是高超的正统数学物理学家,而金茨堡则兼具上述两方面的特质。金茨堡于2009 年11 月8 日去逝,享年93 岁。在这篇纪念文章中,作者将在生平介绍的基础上,写下一些关于金茨堡研究成果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2011 Vol. 23 (5): 47-49 [摘要] ( 1853 ) [HTML 1KB] [PDF 848KB] ( 247 )
50 是他们推动了电磁学的发展──电磁单位中的名家
王洪见, 刘树勇
今天的电磁学留给我们的印象是简单、对称、和谐、统一,但电磁学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电磁理论的大厦,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不断“接力”建造,才有了今天的雄伟壮丽。从公元前600 年至今的2600 多年中,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为电磁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人们为了纪念这些科学家,将电磁学中的很多单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本文从电磁学单位中的人名为出发点,和大家一起回忆电磁学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体会大师们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吸取前人的智慧,重温电磁学发展的漫漫征程。
2011 Vol. 23 (5): 50-54 [摘要] ( 2098 ) [HTML 1KB] [PDF 602KB] ( 234 )
55 1911 年9 月:萨克尔-泰特洛德方程式——熵如何符合量子力学
萧如珀, 杨信男译
20 世纪初,主要的物理学家都在想尽办法,试着进一步了解熵的意涵。熵是无所不包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核心,可用以建构绝对温度标准,因此一定要充分理解。但有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却一直没有答案,那就是熵的绝对值可确定吗,或它总需要加入一个未知的常数?
2011 Vol. 23 (5): 55-56 [摘要] ( 5749 ) [HTML 1KB] [PDF 594KB] ( 118 )
57 1933 年10 月18 日:德布罗意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萧如珀, 杨信男译
在量子尺度世界中最怪异的现象之一是,所有粒子的行为有时会像波。普朗克(Max Planck)最先于1900 年提出量子的概念,用来解释黑体辐射,后来爱因斯坦于1905 年提出更进一步的见解,终于解决了长久以来所争议的问题: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答案是两者都是。但此奇特的性质并不局限于光子而已,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5 年将粒子∕波双重性质的概念延伸到电子上。
2011 Vol. 23 (5): 57-58 [摘要] ( 1802 ) [HTML 1KB] [PDF 689KB] ( 182 )
科学随笔
59 量子场论大范围性质的研究工作介绍——纪念郭汉英研究员
吴可, 宋行长
郭汉英生前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为推动中国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不幸去世,是理论物理学界的巨大损失。最近他的论文选集出版了,今天我们举行学术研讨会,回顾他在理论物理学研究中作出的成就,一起学习他在学术上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
2011 Vol. 23 (5): 59-61 [摘要] ( 2709 ) [HTML 1KB] [PDF 567KB] ( 200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