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常用链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更多...
2004年 16卷 03期 刊出日期 2004-06-18
论文
论文
3
20世纪科技发展的一、二、三、四
胡祥发,张发现
20世纪已落下了帷幕,回眸100年,人类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探索研究和奋斗,以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科学和技术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台电脑”带来信息化时代“两大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三大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显示了科学对人类生活世界的重新改造和塑造的能力“四大模型”是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的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使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化。科学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2004 Vol. 16 (03): 3-7 [
摘要
] (
2290
) [
HTML
1KB] [
PDF
230KB] (
1307
)
7
载人飞船的基本物理知识
张永梅
2003年10月15日、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神五”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在高科技发展上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它不仅振奋民族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发奋学习,勇攀高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良好契机。飞船的发射和运行,涉及了许多基本的物理知识,而一般的物理课本中对此阐述不够,或内容比较分散。本文就相关知识点做整理和概括,并进行适当地阐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火箭飞行原理———动量守恒定律火箭是宇宙航行的运载工具。
2004 Vol. 16 (03): 7-8 [
摘要
] (
2094
) [
HTML
1KB] [
PDF
115KB] (
1407
)
9
信息设备的三大“高空杀手”
徐敬标
自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具有浓厚的电磁环境内涵。各种信息技术设备,都存在一个受外界高强度电磁场辐射袭击的问题。雷电、太阳风暴、核电磁脉冲是信息设备的“高空杀手”,它们会干扰信息设备的程序,削弱其性能,甚至使其处于瘫痪状态和烧毁状态。这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已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迅速开展了研究、解决信息技术设备的电磁防护工作。我国近几年对此问题也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此的研究也进入了高层次。一、雷电雷电是自然界中最强的一种脉冲放电现象,包括雷鸣和电闪。
2004 Vol. 16 (03): 9-10 [
摘要
] (
1894
) [
HTML
1KB] [
PDF
104KB] (
1313
)
10
新星和超新星
刘杰
当你仰望夜空,是否为那静谧的星空所倾倒你是否为那发出淡淡蓝光的星星所陶醉。其实,星空并不安静,星光并不微弱。那看似微弱的星星内部大都正进行着剧烈的热核反应以维持自身的存在。我们的太阳,也跟它们一样在不断与死亡做斗争。可是你知道50亿年后,太阳燃料快耗尽时它的情形吗?现在就让我通过对一般恒星晚年的介绍来简单说一下太阳晚年的情形吧。一、新星有时在空中原来看不见星的地方,会突然出现一颗很亮的星。亮度在几天内迅速增加,在达到极大之后又逐渐减弱。几年或几十年后,星星会慢慢消失。这就是新星,也叫客星。它的得名源自于古时观测技术的落后。
2004 Vol. 16 (03): 10-12 [
摘要
] (
1961
) [
HTML
1KB] [
PDF
148KB] (
1267
)
13
探寻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踪迹
许梅
自从梅厄(MichelMayor)和奎洛兹(DidierQueloz)于1995年10月6日宣布有一颗质量为木星一半的行星围绕着恒星飞马座51运行以来,世界各地的行星猎手们已发现100多个太阳系外的行星,但它们几乎都是气态巨行星。探索地外文明的科学家们渴望能找到像地球那样绕着恒星运行的行星系统。2002年初,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克林(GregoryLaughlin)宣称距太阳51光年的类太阳恒星大熊座47有两颗像土星、木星那样的行星在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而不是像已发现的其他巨行星在偏心的椭圆轨道上绕恒星运行,故在大熊座47附近可能存在类地行星。
2004 Vol. 16 (03): 13-13 [
摘要
] (
2146
) [
HTML
1KB] [
PDF
216KB] (
1718
)
14
例谈交通中的力学知识
邵淑芬
在物理教学中,结合专业中的物理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既看到物理原理的实用性,又弥补教材不足,更新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提高。一、制动标准1.加速度例1两辆摩托车时速每小时20公里,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是1毫秒。
2004 Vol. 16 (03): 14-16 [
摘要
] (
1978
) [
HTML
1KB] [
PDF
161KB] (
1625
)
16
磁悬浮技术与磁悬浮列车
刘琳
随着上海磁悬浮线的全线开通,“磁悬浮”技术成为当前热点话题之一,并受到媒体的重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并不深奥。简单说是运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使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即“磁性悬浮”。科学家将“磁性悬浮”这种原理运用在铁路运输系统上,使列车完全脱离轨道而悬浮行驶,成为“无轮”列车,时速可达几百千米以上。跟飞机差不多了!这就是所谓的“磁悬浮列车”,亦称之为“磁垫车”。一、“磁性悬浮”原理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人们称之为磁悬浮之父,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
2004 Vol. 16 (03): 16-20 [
摘要
] (
2331
) [
HTML
1KB] [
PDF
1150KB] (
3359
)
21
对负熵、信息熵和熵原理等概念之厘清
黄沛天,胡利云
20世纪中叶以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负熵、信息熵等新概念也应运而生。这些新概念目前也开始受到物理学工作者的青睐。但是,人们在接受这些新概念时,却往往会产生一些混淆和误解。比如,有人“将信息的熵称为负熵”,这就把“信息熵”(不确定性)误解为“负熵”(即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另外,在理解负熵原理时,若不小心,也容易把过程量(信息)与态函数(信息熵)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相关概念和规律稍予厘清。
2004 Vol. 16 (03): 21-23 [
摘要
] (
5932
) [
HTML
1KB] [
PDF
377KB] (
2556
)
23
黑洞果真无毛吗
肖胜利,朱峰
黑洞是现代天文学中最诱人的发现之一,其含义极具魔力。它是宇宙中看不到的恒星,它起初被认为是封闭的世界,人们几乎无法探测它是无底深渊,几乎能吞噬一切所有近旁的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当然我们就看不见这一天体了,剩下的乃是一个绝对“黑”的恒星了,因此称为黑洞。黑洞如此奇特,目前已成为许多神话作品和科幻小说的主题。广义相对论中通常将只有质量的黑洞称之为施瓦西黑洞将既具有质量又兼有电荷的黑洞称之为里斯纳—诺兹特隆黑洞将有质量且同时还在施转(即具有角动量)的黑洞称之为克尔黑洞将质量、电荷和角动量三个特征全有的黑洞称之为克尔—纽曼黑洞。
2004 Vol. 16 (03): 23-23 [
摘要
] (
2189
) [
HTML
1KB] [
PDF
105KB] (
1650
)
24
核能存储及释放的新机制
孟杰,彭婧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等人发现铀裂变现象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在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指出铀裂变可能导致新型重要能源的产生和武器的建造,由此导致了1942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进行的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从而使得核能成为可供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通常所说的核能包括原子核的裂变能和聚变能。裂变能是重原子核通过裂变而释放的能量而聚变能是由两个轻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核而释放能量。除了核武器外,裂变能主要用于发电,目前世界的核电已达总电量的16%。
2004 Vol. 16 (03): 24-25 [
摘要
] (
1947
) [
HTML
1KB] [
PDF
404KB] (
1590
)
25
日俄美欧科学家相继发现五夸克新粒子态
何景棠
从60年代起,粒子分类一直采用夸克模型。自然界存在六种夸克:它们是上夸克(up,简写为u),下夸克(down,简写为d),粲夸克(charm,简写为c),奇异夸克(strange,简写为s),顶夸克(top,简写为t)和底夸克(bottom,简写为b)。夸克模型认为,介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而重子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介子和重子统称为强子。由胶子传播强相互作用。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Chromodynamics,简写为QCD)描写强相互作用。
2004 Vol. 16 (03): 25-27 [
摘要
] (
2199
) [
HTML
1KB] [
PDF
426KB] (
1951
)
27
弦理论大师威滕谈超对称
梅健伟
爱德华·威滕博士是国际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现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为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他于1951年8月26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早年就学于布兰戴斯(Brandis)大学,1971年获得学士学位,而后分别于1974年和1976年在普林斯顿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然后他前往哈佛大学,1976~1977年为博士后,1977~1980年为初级研究员。1980年9月威滕出任普林斯顿的物理学教授,并一直延续到1987年他出任高等研究院自然科学院的教授。
2004 Vol. 16 (03): 27-30 [
摘要
] (
2278
) [
HTML
1KB] [
PDF
236KB] (
1625
)
31
谈谈光子计算机
王廷江
1946年计算机的诞生是上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之一,它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品。然而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均为电子计算机,随着光子学和光子技术的发展,必将产生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本文简要谈谈光子计算机。一、光子计算机及其特点光子计算机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机,是以光子作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以光子系统作为计算机的主体,以光运算作为计算机运算方式的计算机。
2004 Vol. 16 (03): 31-32 [
摘要
] (
5361
) [
HTML
1KB] [
PDF
151KB] (
2713
)
33
浅谈GSM系统
司德平,王新绍
GSM原意为移动通信特别小组(GroupSpecialMobile)。该组织成立于1982年,旨在制定一个欧洲移动通信系统的特性规范,以便使整个欧洲采用一个统一的移动通信制式,让移动通信用户在欧洲各国的移动通信成为可能。今天,所谓的GSM,就是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i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它有效地克服了模拟制式移动通信系统存在的频谱利用率低、容量小、制式不统一、联网漫游困难、不能提供数据等非话业务以及话音失真、保密性差等缺点。GSM的发展,弥补了有线电话的严重不足,解决了人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通信联络。
2004 Vol. 16 (03): 33-34 [
摘要
] (
2009
) [
HTML
1KB] [
PDF
115KB] (
1118
)
34
光中之光——从激光器的发明看创新思想的闪光
张溪,项科,于永爱,唐晓亮
物理是一门涵盖极广的学科,它的发展过程不仅给人类带来无数进步,更折射出许多可贵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物理学,更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天空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如今就让我们从物理学史中截取一朵小小的浪花,从中或可触及到那光辉的印迹。激光(LASER———LightAmplificationbyStimulatedEmissionofRadiation)是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新型光源。与普通光相比,它有许多优异的特性。首先激光具有高单色性。这种高单色性不仅在彩色电视的制作技术中大有用武之地,还能极其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运动的速度。
2004 Vol. 16 (03): 34-36 [
摘要
] (
1988
) [
HTML
1KB] [
PDF
156KB] (
1175
)
36
神奇的纳米技术与军事革命
叶宁英,林浩山
20世纪80年代末,一门新颖、独特、颇具神奇色彩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悄然兴起,并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短短十几年中,纳米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并已成为21世纪的前沿战略科技。一、神奇的纳米技术1nm=10-9m。所谓纳米技术,是在0.1~100nm的尺度空间内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及特性,通过微观环境下操作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分子团,以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或器件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崭新技术。它包括纳米电子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纳米机械制造技术、纳米显微技术及纳米物理学和纳米生物学等不同的学科和领域。
2004 Vol. 16 (03): 36-38 [
摘要
] (
1779
) [
HTML
1KB] [
PDF
157KB] (
1270
)
39
发光二极管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谭敏强,刘平
作为常用的电子器件的发光二极管(LED),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子产品、家用电器、仪器仪表中。近几年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LED新品不断地出现。LED不光在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有很重要的用途。结合实际教学中的几个改进实验以抛砖引玉。发光二极管用于演示电容器充放电高中《物理》第二册电磁学中电容器一节中,对电容器的充放电只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而学生无法形象的看到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此实验则可以形象的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
2004 Vol. 16 (03): 39-40 [
摘要
] (
2275
) [
HTML
1KB] [
PDF
103KB] (
1416
)
40
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在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梅云霞,唐晓亮
一、等离子体物理的发展历史概况17世纪初叶,Sir.WilliamGilbert引入了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至今还用在描述电和磁的现象。1745年,E.G.vonKleist发明了莱顿瓶,即一种最原始的电容器,用于储积大量电荷并获得高的静电电位。在18世纪50年代,BenjaminFranklin利用莱顿瓶完成了证实其电的单流体理论的试验,同时也证实了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也是由Franklin引入一正负极性的概念。在其最初的单流体理论中,正极性意味着正向电流过剩,而负极性则意味着该正向电流不足。19世纪期间,电子放电物理获得了很快进展。
2004 Vol. 16 (03): 40-43 [
摘要
] (
1944
) [
HTML
1KB] [
PDF
288KB] (
2112
)
43
触摸屏技术浅谈
张雪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输入方式由原来的打纸带输入到键盘输入、到鼠标输入、再到现在的触摸输入,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专业到普及的过程,触摸屏技术(TouchScreenTechnology)让更多的人使用上了计算机。触摸屏是一种交互输入设备,用户只需用手指或光笔触摸屏的某位置即可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因此,触摸屏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灵活的特点。一、触摸屏技术的基本原理触摸屏的本质是传感技术。一般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将触摸屏分为四类:电阻式触摸屏、电容式触摸屏、红外线式触摸屏和表面声波触摸屏。
2004 Vol. 16 (03): 43-45 [
摘要
] (
1746
) [
HTML
1KB] [
PDF
419KB] (
2772
)
46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的几项技术措施
杨燕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是国家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减轻农民负担所设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针对农村电网现状,对不合理的电网结构进行改造,加强电网的供电能力势在必行。在此,就技术方面,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农村电网工程应侧重网络的合理布局及规划的统一性(1)抓好输变电工程的新扩建。农村电网的突出问题是电网布局不合理,电源点稀少,供电“卡脖”,并存在电能供需矛盾。为此,应结合本地电网规划,根据各供电区域负荷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抓好变电所的新扩建,争取实现1~2乡一个35KV变电所,从而优化电网布局,增强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经济效益。
2004 Vol. 16 (03): 46-47 [
摘要
] (
1747
) [
HTML
1KB] [
PDF
111KB] (
1060
)
47
模型的移植在解题中的应用
周长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思维机制,在技术发明创造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分科,它们虽然属于不同属性或不同要素的物理现象,但这些不同属性或不同要素的物理现象间常常具有明显的关联,有质的差异的物理问题在处理上有时往往具有同一的规律另外这些分科中的有些概念本身就是运用移植法提出来的,如将重力势能移植到电场中提出了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将电场线移植到磁场中提出了磁感线的概念,这就为学生运用模型的移植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2004 Vol. 16 (03): 47-49 [
摘要
] (
1892
) [
HTML
1KB] [
PDF
153KB] (
1174
)
50
用现代科学哲学指导经典物理学教学
姜涛,唐龙云
物理学曾经是自然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15世纪下半叶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然而它们作为互相补充的思维方式的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强烈地表现着,因此,了解一些物理学的哲学渊源对启发物理学的思维是大有裨益的。经典物理学的大厦主要由伽利略、笛卡尔、牛顿所构建,在此过程中,机械论哲学应运而生,并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它主要有以下表现:重视观察和实验,通过精确的量化达到确定性,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稍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也认为,给经典物理学提供哲学基础,同时把哲学放在经典物理学成果的背景上,是他最有意义的任务。
2004 Vol. 16 (03): 50-53 [
摘要
] (
1872
) [
HTML
1KB] [
PDF
246KB] (
1225
)
54
牛顿的苹果
姜广智
这个故事已流传很久,是我在大学时的一个导师讲述的,说的是在罗伯特·胡克与艾萨克·牛顿之间的那场争论。他对当时的情景作了形象的描述,那时牛顿正坐在桌旁进行演算,而胡克却下到狭长的矿坑中去观察重力的大小变化。对于想通过数学计算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人来说,这既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问题。我相信,牛顿的苹果的故事恰恰阐明了科学发现的复杂性。到17世纪时,惯性的概念已经确立,并为后来万有引力理论提供了二个基本的切入点:其一对解释接近地球表面物体的加速度,其二是为星体的轨道运动提供理论解释。
2004 Vol. 16 (03): 54-55 [
摘要
] (
1758
) [
HTML
1KB] [
PDF
300KB] (
1654
)
56
物理学与隐形技术
黄振平
隐形技术是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重大技术之一,特别是70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都在研究隐形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隐形技术已被用于飞机、军舰等武器装备,如美国的F117A、B2A、F22,俄罗斯的支点战机、我国的歼十。以两次海湾和科索沃战争来看,F117A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对现代战争的防卫提出了挑战。一、隐形技术的物理原理隐形技术,就是改变己方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各种可探测信息、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概率的技术统称。各种侦察技术获取目标信息,其物理原理均可看成是利用了电磁波。
2004 Vol. 16 (03): 56-57 [
摘要
] (
1898
) [
HTML
1KB] [
PDF
352KB] (
1765
)
58
彩虹的气象物理原理
康良溪
有关光的折射、反射、色散的实验,学生在课堂上都做过或看过了,都觉得很平常,但是,能将它与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的问题联系起来就少了。例如与自然现象的彩虹、气象方面的知识联系就少。大家知道,在大自然中,有很多自然现象与物理相关,与其他学科相关。物理学科的教学,如何联系自然现象,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挖掘物理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事物整体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拓宽学生思维,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004 Vol. 16 (03): 58-59 [
摘要
] (
2097
) [
HTML
1KB] [
PDF
104KB] (
1692
)
60
“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
奇云
他,享有美国“氢弹之父”美誉他,因陷害“原子弹之父”遭唾骂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2003年9月9日,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去世,享年95岁。“氢弹之父”出生在犹太家庭据美联社报道,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EdwardTeller)因脑中风,于2003年9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
2004 Vol. 16 (03): 60-62 [
摘要
] (
3717
) [
HTML
1KB] [
PDF
215KB] (
1698
)
63
实验物理学家罗兰对物理学的贡献
刘晓燕
罗兰是美国一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他所做的实验,对电磁学、热学、光学等理论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他在物理学界的重要贡献,使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一、罗兰生平H.A.罗兰(HenryAugustusRowland,1848~1901)美国物理学家。1948年11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洪尼斯代尔。他的父亲曾是新教徒教士,他的母亲也希望他学习神学。17岁时,随母去耶尔学习,在那里他对化学、电学等实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久既赴纽约伦塞勒综合科技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并于1870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当时年仅二十二岁。
2004 Vol. 16 (03): 63-64 [
摘要
] (
2684
) [
HTML
1KB] [
PDF
106KB] (
1171
)
65
物理学家的美学思想对物理学发展的作用
曾月新
打开物理学史会发现许多物理学家从事物理研究的直接动力来自于对自然美的一种追求。这里所说的自然美不仅指自然现象之美,更主要的是指自然现象背后物质结构、运动规律的内在美。它是一种理性美。爱因斯坦曾写道:“十分有力地吸引住我的特殊目标,是物理学领域中的逻辑的统一。”洛伦兹1878年在莱顿就职演讲时说:“所有物理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简单的、可以说明所有现象的基本原理。”彭加勒在《科学和方法》中写到:“如果大自然不美,那它就不值得认识,如果大自然不值得认识,就不值得活下去。
2004 Vol. 16 (03): 65-67 [
摘要
] (
1857
) [
HTML
1KB] [
PDF
436KB] (
1828
)
68
科学与魔术
刘锡印
魔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原始文化,起源于人类的幻想,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魔术活动的踪迹。魔术是一种诚实的艺术,坦率地向人们宣布,它所表现的一切现象都不是真的。然而这一切又都非常地逼真。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多少年来,魔术以千变万化、神秘莫测的技巧,吸引着万千观众,在人们发出会心微笑的同时,为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不解之谜,发人深省。魔术与科学有着不解之缘。许多魔术表演是借助于自然科学的规律,加上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演技,制造出似乎违反常规的假象,引起人们的好奇,激发人们揭开谜底的求知欲望。它的创作和表演过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2004 Vol. 16 (03): 68-70 [
摘要
] (
2324
) [
HTML
1KB] [
PDF
140KB] (
1629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
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