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常用链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更多...
2006年 18卷 05期 刊出日期 2006-10-18
论文
论文
3
惯性原理及其宇宙起源(下)
郭汉英
四、常曲率空时惯性原理及其宇宙学意义常曲率空时相对性原理和德西特不变的相对论如何面对暗宇宙的尖锐挑战?为什么我们的宇宙在加速膨胀,一定不渐近平坦,而很可能具有一个正的极小宇宙常数,渐近于德西特空时?而按照通常的处理,德西特空时却带来一系列疑难;极小而又为正的宇宙常数也带来极大困惑。通行的看法是把宇宙常数等同于量子理论中“真空”的能量。可是,这样得到的宇宙常数值比观测值大了一百二十几个量级;考虑种种可能修正、包括超对称等等,也还要大几十个量级。理论与观测之间如此大的差别,前所未有。根本问题出在哪里?通常的作法是考虑种种动力学模型、修改引力场方程,甚至借助量子引力等等。
2006 Vol. 18 (05): 3-8 [
摘要
] (
2096
) [
HTML
1KB] [
PDF
264KB] (
1415
)
9
急动度概念在混沌理论中的新应用
冯贝叶,徐学翔,黄沛天,马善钧
在物理学术语中,急动度(jerk)是最丑陋的单词之一,斯勒格(slug)和磅达(pounda)(分别为质量和力的单位)等一样丑陋的单词,已被废弃了。其他的,包括不恰当的新词,如超电子(selectron)、胶微子(gluino)和W微子(wino)等一些猜测中的、至今未发现的基本粒子,或许不会变成常用词汇。但是急动度既未被废弃,又不是假想的词汇,很早以前就已用于科学领域。而且目前这一概念已经与理论物理的一些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假如因为名称古怪而遭废弃,那将是一件憾事。
2006 Vol. 18 (05): 9-11 [
摘要
] (
5711
) [
HTML
1KB] [
PDF
162KB] (
1613
)
11
致癌的镉
高凌云
冶炼锌,可能会使镉元素泄漏到周围的环境中,镉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污染物。据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LancetOncology)杂志上的一篇研究论文,生活在含镉的环境中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比利时东北部有3个锌冶炼厂,研究者登记调查了其中一个冶炼厂附近的521位居民,并与473位其他地区的居民做了对照。他们发现,冶炼厂附近居民患肺癌的风险比其他地区居民高出3倍。研究结果还表明,泌尿系统中镉含量加倍,会使患各种癌症的风险增加30%、患肺癌的风险增加70%。
2006 Vol. 18 (05): 11-11 [
摘要
] (
2372
) [
HTML
1KB] [
PDF
70KB] (
1236
)
11
微类星体发出极高能伽马射线喷流
高凌云
微类星体是具有两股相似射电喷流的双星系统,它们与类星体的射电喷流类似,只是规模要小一些。喷流的射线来源于强磁场中以相对论速度运动的粒子,不过目前对这些喷流的成分却知之甚少。西班牙、德国、意大利、阿根廷、芬兰、瑞典、英国和亚美尼亚的几位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介绍,他们用MAGIC望远镜(MajorAtmosphericGammarayImagingCherenkovtelescope)观察了从微类星体发出的高能伽马射线(大于100GeV)每月变化情况。对比伽马射线与无线电波、X射线的变化状态表明,伽马射线峰值的出现时间不是在两颗星距离最近的时候,这说明喷发过程中两颗星的轨道被巨大作用力所调节。
2006 Vol. 18 (05): 11-11 [
摘要
] (
1999
) [
HTML
1KB] [
PDF
147KB] (
1270
)
12
信息时代的多面手——压电效应
李瑞洁,高桦
轻轻一揿煤气灶按钮,蓝色火焰迅即燃起;轻轻一按电视遥控器,精彩节目任您挑选。这就是压电效应带给您的便利。所谓压电效应,是指某些各向异性的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如压缩或伸长),从而在加压面或拉力面的两侧出现异号束缚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正压电效应。反之,在晶体的两侧面加一交变电压,晶体就会发生厚薄的机械变化,这叫做逆压电效应。这两种效应统称为压电效应。压电效应是居里兄弟(JacquesCurie、PirreCurie)于1880年首先在α-石英晶体上发现的。除了石英这种天然压电晶体外,还可以人工合成具有压电性能的多晶体材料,即通常所说的压电陶瓷。
2006 Vol. 18 (05): 12-14 [
摘要
] (
2261
) [
HTML
1KB] [
PDF
307KB] (
2337
)
17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驻波加速原理
孙立莹
带电粒子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借助不同形态的电场,将各种不同种类的带电粒子加速到更高能量的电磁装置。电子直线加速器是利用微波电场加速电子,使其具有直线运动轨道的加速装置。尽管20世纪60年代后期驻波电子直线加速器发展迅速,但其原理并不新颖。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不少研究小组在研究行波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同时,就已利用驻波电场加速电子。电子直线加速器有两种可供选择的工作方式,即行波工作方式和驻波工作方式。
2006 Vol. 18 (05): 17-18 [
摘要
] (
8257
) [
HTML
1KB] [
PDF
119KB] (
2888
)
18
放射性核束在标准模型检验中的应用
周书华
利用放射性核束开展多学科的物理研究,是当前低能核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传统的加速器一般只加速稳定的荷电粒子。而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放射性核束装置则可加速不稳定的核素。我国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正在建立不同类型的放射性核束装置。这些装置不仅可以用来将核反应与核结构等低能核物理中的传统问题扩展到更远离稳定线的区域,而且在标准模型和基本对称性的检验中,也发挥了独特作用。标准模型以三代基本粒子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作为描述粒子物理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的基础,获得了极大成功,尤其是标准模型所预言的各种基本粒子(除希格斯粒子还在寻找外)都已在实验中被找到。
2006 Vol. 18 (05): 18-21 [
摘要
] (
2622
) [
HTML
1KB] [
PDF
586KB] (
1719
)
23
解读量子围栏
司德平
现行《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0页第二十一章《量子论初步》的章首图片(如图1所示)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拍摄的“量子围栏(quantumcorral)”照片。本文就先来介绍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诞生过程和工作原理,进而解读“量子围栏”。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诞生过程自有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一直为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而不懈努力。1674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首次观察到血红细胞,从而开始了利用仪器研究微观世界的新纪元,开阔了人类的观察视野,但是由于受到光波波长的限制.
2006 Vol. 18 (05): 23-25 [
摘要
] (
2937
) [
HTML
1KB] [
PDF
438KB] (
1743
)
26
雷达对抗——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林惠祖
雷达是现代军事探测的主要设备,它能迅速、准确地确定远距离目标并指引火力攻击,在军事领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雷达对抗、发展隐身技术是十分重要的。隐身技术是提高武器系统生存、突防和纵深打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海湾战争中,F-117A隐身战斗机执行空袭任务约1270架次,摧毁巴格达95%的目标,而自身却无一伤亡,展示了隐身技术的巨大优越性。
2006 Vol. 18 (05): 26-29 [
摘要
] (
2066
) [
HTML
1KB] [
PDF
200KB] (
2000
)
29
分子电子学
邵建新
一、什么是分子电子学分子电子学(molecularelectronics),是指用有机功能材料的分子构筑电子线路的各种元器件,如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分子晶体管等,并测量和解析这些分子尺度元器件的电特性或光特性的一门学科。20世纪是无机半导体的世纪,21世纪将是有机分子电子学的世纪。科学家们根据摩尔定律预测,无机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发展,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极限。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电子技术要求器件和系统向“更小”“更快”“更冷”的方向发展。
2006 Vol. 18 (05): 29-31 [
摘要
] (
2067
) [
HTML
1KB] [
PDF
515KB] (
2996
)
31
纳米尺度上的可逆开关
高凌云
电路中的机械开关通过引入一个缺口来工作,美国帕萨迪纳市(Pasadena)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的马可·伯克拉斯(MarcBockrath)与同事们在纳米尺度上进行了这样的实验。研究者以多壁碳纳米管连接两个电极,用高电压打断碳纳米管,使这个系统处于“关”的状态。他们发现打断的两端能够通过充电重新连接起来。同轴多层的碳纳米管壁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导致内部的碳纳米管向外移位。缺口随后被连接上,回路再次畅通。
2006 Vol. 18 (05): 31-31 [
摘要
] (
2010
) [
HTML
1KB] [
PDF
66KB] (
1029
)
34
卫星定位系统简介
李洪斌,杨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快速、准确的卫星定位在军事、国民经济等诸多领域中广泛应用。目前能够实现全球卫星定位服务的,有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简称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全球导航系统(GLONASS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缩写),中国也有自己的区域性卫星定位系统“北斗一号”。卫星定位服务现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八大无线产业之一。本文首先以GPS和“北斗一号”为例介绍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然后详细介绍各种已有和正在建设的卫星定位系统。
2006 Vol. 18 (05): 34-37 [
摘要
] (
2016
) [
HTML
1KB] [
PDF
195KB] (
1561
)
38
Nd∶YAG激光器的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李成凤
激光是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型光源,激光以其高亮度、高单色性、高方向性和高相干性,引起普遍重视,并很快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医疗、国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激光医学是激光技术与医疗科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激光在7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90年代,随着新型激光器的研制成功,激光与医疗、生物组织科学紧密结合,研究范围日益扩大。Nd:YAG激光器以其增益高、阈值低、量子效率高、热效应小、机械性能良好、适合各种工作模式(连续、脉冲)等特点,在当今各种固体激光器中应用最广泛。
2006 Vol. 18 (05): 38-40 [
摘要
] (
2035
) [
HTML
1KB] [
PDF
196KB] (
1540
)
41
高密度数字光存储技术
李若平,赵磊,翟凤潇
随着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存储介质的存储密度和存储容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然而传统的信息存储方法已几乎接近物理极限,于是寻找新的存储介质和存储方法就成为近年来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光存储技术是继磁存储技术之后的又一新兴技术,它利用光改变物质物理或者化学性质存储信息,近年来不仅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而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现在以光盘为代表的光学数字数据存储技术已成为信息存储中不可缺少的载体。与以往的磁存储相比,光盘存储的优点是存储容量大、密度高、寿命长、信息的信噪比高,可以非接触式读写和擦除等。
2006 Vol. 18 (05): 41-44 [
摘要
] (
2122
) [
HTML
1KB] [
PDF
247KB] (
1498
)
45
微小振动对全息照相的影响及改进方法
王玉,赵建光
全息照相(或称为全息术,holography)是记录波动干扰的振幅和位相分布以及随后使之重现的照相技术。“全息”源于希腊语“holos”,意思是完全的信息,不仅包括光的振幅信息,还包括位相信息。全息术的设想是英国藉匈牙利物理学家伽柏(D.Gabor)于1948年在为提高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的工作中提出的。1948年,他利用汞灯首次获得全息图及其再现像,从而创立了全息术,于1971年为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全息术已历经多次变革。第一代全息术是伽柏用汞灯记录的同轴全息图(参考光与物光同轴),主要问题是原始像和共轭像分不开,且光源的相干太差,这是全息术的萌芽时期。
2006 Vol. 18 (05): 45-47 [
摘要
] (
6926
) [
HTML
1KB] [
PDF
264KB] (
1535
)
47
X光照片揭示植物吸收砷元素的机理
高凌云
某些植物,如蜈蚣草(pte-risvittata),能够吸收有毒物质并将其储存在自己体内,这种性质使它们对于清除污染物有着特殊作用。最近的一些X光照片揭示了这种特殊的蕨类植物是如何吸收砷元素的。这些照片显示,蜈蚣草将砷酸盐(AsO
34-
),甚至毒性更大的亚砷酸盐(H
2
AsO
3-
)输送到叶片,而不是以前认为的根部。它还将亚砷酸盐送入细胞中的液泡内畅饮,这可能是其抗衡亚砷酸盐毒性的应对机制。摄取这些照片的研究者说,照片是采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同步辐射技术摄取的,这项技术是迄今为止对于显示这种蕨类在何处及以何种形式储存砷元素最为精确的。
2006 Vol. 18 (05): 47-47 [
摘要
] (
1991
) [
HTML
1KB] [
PDF
93KB] (
810
)
48
对一道光学题解的异议
周笑薇,周金成
在姚启钧编著的《光学教程》第312页有这样一道例题:【例5·2】通过偏振片观察一束部分偏振光。当偏振片由对应透射光强最大的位置转过60°时,其光强减为一半。试求这束部分偏振光中的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强度之比以及光束的偏振度。【解】部分偏振光相当于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叠加。设自然光的强度为In,线偏振光的强度为Ip,则部分偏振光的强度为In+Ip。当偏振片处于使透射光强度最大的位置时,通过偏振片的线偏振光的强度仍为Ip,而自然光的强度为In/2,即透射的总光强I1=Ip+In/2,偏振片转过60°后,透射光的强度变为I2=Ipcos260°+In/2。
2006 Vol. 18 (05): 48-48 [
摘要
] (
2440
) [
HTML
1KB] [
PDF
83KB] (
1284
)
49
浅谈探究式学习与双主体教学
高弘
在全社会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双主体教学法、探究式学习等,反映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传统的“满堂灌”呆板教学形式早已受到冲击,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课堂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青睐。那么,究竟什么是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如何定位?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双主体探究?下面就对这些问题作简单的探讨。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及其优势“探究”是指对没有确切答案或虽有确切答案却没有将答案直接给出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深入探讨和反复研究;这种探究过程用于课堂教学,就产生了探究式课堂教学法。
2006 Vol. 18 (05): 49-50 [
摘要
] (
2045
) [
HTML
1KB] [
PDF
293KB] (
1554
)
50
学生物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康良溪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中学物理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对物理教育方法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2000年和2001年上海的高考卷中都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试题,有关于太空背景为黑色的原因的开放性试题,有给材料自拟实行研究性学习的计划书。2002年江苏大综合试卷中的第1~3题,根据树的年轮图信息解决一些具体实际问题等。高考试卷含有研究性学习试题,家长和社会对研究性学习就多了一些理解。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其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家长,还有校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2006 Vol. 18 (05): 50-53 [
摘要
] (
1797
) [
HTML
1KB] [
PDF
210KB] (
1209
)
53
中微子是超新星生成重元素的新途径
高凌云
恒星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其内部的核聚变放出能量,普遍认为恒星内部是碳和较重元素的诞生地。以这种方式生成的最重元素是铁和镍,一般认为更重的元素是通过慢中子俘获反应(s-过程)和/或快中子俘获反应(r-过程)生成的。尽管对这些核合成机制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了解,但是一些元素的丰度仍有未解之谜。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atBasel)的卡拉·弗勒利希(Car-laFrhlich)和达姆施塔特市(Darmstadt)德国重离子研究所(Gesellschaftf櫣rSchwerionenforschung,GSI)的加百利·马丁斯-潘内多(GabrielMart姫nez-Pinedo)与同事们提出
2006 Vol. 18 (05): 53-53 [
摘要
] (
2013
) [
HTML
1KB] [
PDF
82KB] (
1395
)
54
古代杠杆的中外趣事
朱海星,薛雷
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但它在东西方的发展经历却不尽相同,这也反映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一、杠杆在中国的发展大约40~50万年前,中国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公元前8000~公元前2800年出现陶轮(制陶用转台),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现农具,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蚌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杠杆的使用或许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拾起棍棒和野兽搏斗或撬动巨石,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杠杆。
2006 Vol. 18 (05): 54-56 [
摘要
] (
2051
) [
HTML
1KB] [
PDF
286KB] (
1788
)
56
从物理学角度看“神舟六号”
杨砚儒,高建云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国航天人研制出一种三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将自己的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天,70~90年代“长征号”火箭在多次失败和成功中日益成熟。1992年我国确定了“三步走”的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第一步研制载人飞船,第二步实现空间交会对接,第三步建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验成功,于21日3时41分,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回收。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载人航天试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6 Vol. 18 (05): 56-58 [
摘要
] (
1918
) [
HTML
1KB] [
PDF
147KB] (
1314
)
58
能确定大分子形状范围的软件
高凌云
就像初学瑜珈的人不能将动作做到位一样,一些分子也不能弯曲到合适的位置。化学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会锁定蛋白质或其他高分子的某个片断,防止其弯曲或旋转。研究者利用亚利桑纳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索普(MichaelThorpe)的程序FIRST能够跟踪柔性和刚性的分子片断。这一免费软件不预测蛋白质或DNA链将如何折叠,而是能很快确定其可能的形状范围。这一信息有助于研究蛋白质是怎样与药物结合的,以及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是如何形成的。
2006 Vol. 18 (05): 58-58 [
摘要
] (
1716
) [
HTML
1KB] [
PDF
60KB] (
1226
)
59
交通信号为何采用红黄绿三色
余建刚
大自然五彩缤纷,为何交通信号要选择红黄绿这三种颜色;又为何规定“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缓行”?表1颜色波长频率红色约625~740纳米约480~405兆赫橙色约590~625纳米约510~480兆赫黄色约565~570纳米约530~510兆赫绿色约500~565纳米约600~530兆赫青色约485~500纳米约620~600兆赫蓝色约440~485纳米约680~620兆赫紫色约380~440纳米约790~680兆赫对比各种可见光的波长,不难发现红、黄、绿这三种色光在可见光谱中波长较长(这三种光的物理性质参见表1),其中红色光在可见光中波长最长,而黄、绿色光分别居第三、第四。
2006 Vol. 18 (05): 59-59 [
摘要
] (
1948
) [
HTML
1KB] [
PDF
62KB] (
1201
)
60
法拉第奇迹探源
王廷志
迈克尔·法拉第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不仅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电磁感应定律、电解定律、磁致旋光效应,还提出了场、力线和电介质的概念,并首次用“冰桶”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通过实验,他发现了氯气液化的方法,发现了苯,发现了同分异构体的事实。他不仅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论文,而且还出版了三卷本的《电学的实验研究》、八卷本的《法拉第日记》和《化学操作》等畅销书。迈克尔·法拉第是科学史上罕见的高产科学家,而仅受过两年正规学校教育的法拉第,为什么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感兴趣的目标1791年9月,法拉第出生在英国伦敦市郊,全家6口人就靠父亲打铁为生。
2006 Vol. 18 (05): 60-63 [
摘要
] (
1851
) [
HTML
1KB] [
PDF
205KB] (
1511
)
63
哈密顿和哈密顿力学
宫衍香,马秋红
哈密顿其人哈密顿(WilliamRowanHamilton)是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1805年8月4日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律师。少年时代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他是在叔父的悉心照料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及青年时代,哈密顿没进过正规学校,但他从小天资过人,靠自学不仅掌握了12国语言,而且自修了数学。哈密顿12岁时已经读完了欧几里得的拉丁文《几何原本》,13岁即对牛顿的《自然科学与哲学原理》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研究牛顿和拉普拉斯的著作。17岁时,向爱尔兰皇家天文学会指出拉普拉斯《天体力学》中的数学错误,因为他发现了其中关于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证明有误,令都柏林当时的天文学教授们大为震惊。
2006 Vol. 18 (05): 63-65 [
摘要
] (
3313
) [
HTML
1KB] [
PDF
156KB] (
3205
)
66
温伯格致初涉科研学生的四点忠告
杨明
当我拿到大学文凭时——那是在很久以前了,物理学著作对我而言如同一片尚未勘探的浩瀚海洋,在开始自己的任何研究之前,我不得不为其每一部分绘制航海图。不在详尽地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我怎能做任何研究呢?幸好在研究生院的第一年,我有幸碰到一群资深物理学家,他们不顾我忧心忡忡地反对,坚持认为我必须马上开始研究工作,并且随着工作的进展,用什么、学什么。如此一来,沉浮全看自己。出乎意料的是,我发现这种方式很有效。我努力提前拿到了博士学位——尽管那时我对物理几乎一无所知。但我确实学到了重要的一点:没有人无所不知,也没必要无所不知。另一点值得借鉴的经验可以延用我关于海洋的比方,如果你已经在游泳而不至于沉没,那么
2006 Vol. 18 (05): 66-67 [
摘要
] (
2939
) [
HTML
1KB] [
PDF
145KB] (
1303
)
71
美国科学家直接观测到暗物质
高凌云
暗物质——占宇宙大部分的神秘物质,首次被单独观测到。位于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tanfordLinearAcceleratorCenter,SLAC)的卡弗里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宇宙学研究所(KavliInstituteforParticleAs-trophysicsandCosmology,KIPAC)的玛鲁莎·布拉达(MarusaBradac)和她的同事,是在研究一个距地球30亿光年的星系群时观测到暗物质的。天文学家推测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已达10年之久,然而直到现在才直接观测到它的存在。暗物质与一般物质迥然不同。
2006 Vol. 18 (05): 71-71 [
摘要
] (
2182
) [
HTML
1KB] [
PDF
69KB] (
1232
)
71
利用EGEE网格系统寻找对抗禽流感的药物
高凌云
亚洲和欧洲的实验室通力协作,利用科学电子化整合计划(EnableGridforE-science,EGEE)网格系统分析了30万种可能对抗禽流感病毒H5N1的药物成分,目的是寻找有效抑制禽流感病毒表面酶(即神经氨酸酶N1亚型)活性的成分。用网格系统确定最适于进行生物试验的成分,将加快药物的研制速度。这次计算机模拟开发新药的一个挑战,是确定能够与病毒活性位点对接以抑制其活动的分子。在4月的4个星期里,科学家利用2000台计算机(相当于1台计算机100年的运算量)研究了30万种对抗A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8种结构的成分的分子对接,关系数据库中产生并存储了数据总量为600GB的6万多个文件。
2006 Vol. 18 (05): 71-71 [
摘要
] (
1740
) [
HTML
1KB] [
PDF
83KB] (
1341
)
72
中国科学有发现电荷-宇称-时间反演对称性破缺迹象
一个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一种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偏振检验CPT对称性的新方法,取得了重要成果:发现电荷-宇称-时间反演(CPT)对称性破缺迹象。据介绍,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暗能量。如果这种暗能量随宇宙的膨胀而演化,并与电磁场有某种相互作用(陈省身·西蒙斯相互作用),就有可能破坏CPT定理成立的条件,这会使光子的偏振方向传播中发生改变。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光子是我们能看到的来自宇宙最遥远的光子,研究小组设计出了一种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偏振检验CPT对称性的新方法,使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在用这种方法分析了美国WMAP卫星和Boom
2006 Vol. 18 (05): 72-72 [
摘要
] (
3235
) [
HTML
1KB] [
PDF
389KB] (
1066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
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