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2005年 17卷 03期 刊出日期 2005-06-18

论文
论文
2 2005——世界物理年
李博文
1905年,年仅26岁的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5篇极具震憾力的物理学论文,论文包括现代物理学中的3项伟大的成就:分子运动论、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假说,从根本上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并为相对论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年被称为“奇迹年”。在这“奇迹年”100周年到来之际,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把2005年定为“世界物理年”,这项倡议由欧洲物理学会提出,得到了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的一致通过。
2005 Vol. 17 (03): 2-6 [摘要] ( 1992 ) [HTML 1KB] [PDF 193KB] ( 1396 )
6 科技的宠儿——激光
李政勇
激光是20世纪人类值得骄傲的重大发明之一。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优秀的光源。激光具有极高的亮度,其亮度比太阳的亮度高10万倍以上;它有优良的单色性和相干性,常用氦氖激光器的单色性(△λ/λ)就可达到10-12,比最好的普通光源要高出百万倍,其相干长度可达数百千米,远胜于其他光源;激光还有极好的方向性,其发散角一般只有几个毫弧度甚至更小,若将一束激光射向月球(地月距离约为40万千米.
2005 Vol. 17 (03): 6-6 [摘要] ( 2113 ) [HTML 1KB] [PDF 1921KB] ( 1547 )
7 海啸中的物理知识
陈建
null
2005 Vol. 17 (03): 7-10 [摘要] ( 2270 ) [HTML 1KB] [PDF 883KB] ( 1909 )
10 强磁场对飞行炮弹影响的研究
罗友仁,阎秀莲,陈红,王志军
按照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当某一回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将出现感应电动势。如果回路是导体回路,则回路中将出现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出现又将产生阻碍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A为圆柱形磁铁,B为金属圆管。
2005 Vol. 17 (03): 10-11 [摘要] ( 2553 ) [HTML 1KB] [PDF 794KB] ( 1517 )
12 从大数假设到人择宇宙学原理
薛凤家
我们知道,在物理量中有不少是物理常量,这些物理常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常量,和物理性质有关,如比热、电阻率、折射率等,这些常量在一定条件下会随某一因素而改变;另一类是基本物理常量,是物理学中的普适常量,如真空中的光速c、引力常量G、普朗克常量h,等等。对这些基本物理常量的测定和研究在物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现代物理理论所依据的基本假设是这些物理常量的不变性,因此大量的物理实验都是围绕这些基本物理常量进行的。另外基本物理常量间的协调还是检验物理理论的重要途径,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2005 Vol. 17 (03): 12-13 [摘要] ( 2122 ) [HTML 1KB] [PDF 1823KB] ( 1732 )
13 纳米碳管
陆正兴
碳是世界上最多的元素之一,它有多种结构。常见的一种是碳黑,木柴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粉末就是碳黑,它是碳原子随机排列起来的状态;另一种是石墨,就是做铅笔芯的材料,它是碳原子层状排列结构;还有一种是金刚石,它是一种晶状结构,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硬的一种;纳米碳管是由像石墨结构一样的单层碳原子卷起来成为像无缝钢管一样、又长又细的管状结构。当管状结构的直径很大时,它跟石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当它的直径很小时,就跟石墨完全不一样了,它的奇异特性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2005 Vol. 17 (03): 13-16 [摘要] ( 3962 ) [HTML 1KB] [PDF 476KB] ( 1272 )
18 探究彗核奥秘的“深入撞击”号
李良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05年1月12日18:47分(北京时间1月13日2:47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用波音三角洲2型运载火箭将“深入撞击”号(DeepImpact)探测器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6个月后“深入撞击”号将接近坦普尔1号(Tampel-1)彗星。届时,探测器将向彗星射出其搭载的重达约363千克的撞击器;探测器上携带的高清晰度照相机会拍下彗星内部的结构,各种科学仪器还会研究被撞飞的彗核碎片等物质。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全球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将目击碰撞胜景。
2005 Vol. 17 (03): 18-21 [摘要] ( 2577 ) [HTML 1KB] [PDF 1840KB] ( 1689 )
21 “渐近自由”的实验证明
何景棠
2004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夫利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戴维·格罗斯(DavidJ.Gross)、加州理工学院的戴维·波利策(H.DavisPolitzer)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Wilczek),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强相互作用的理论中的“渐近自由”行为。
2005 Vol. 17 (03): 21-26 [摘要] ( 2049 ) [HTML 1KB] [PDF 2263KB] ( 1736 )
26 反物质的寻找和理论研究现状
宫衍香
反物质研究是宇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比如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主持的轰动一时的“α磁谱仪计划”,其主要目的就是捕获宇宙中的反粒子。去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已步入世界前沿,其目的也是为将来进行包括反物质问题在内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其他的研究设备还包括各种大型的国际空间站等等。
2005 Vol. 17 (03): 26-30 [摘要] ( 2773 ) [HTML 1KB] [PDF 2331KB] ( 1963 )
30 何谓纠缠态
许梅
目前,关于纠缠态(Entanglement)的文章在国外一些科技期刊上屡屡出现,例如2004年的《物理评论通讯》(PhysicalReviewLetters)几乎每期都登载有有关“纠缠态”的学术论文。本刊2004年第2期所载方玉田同志的文章《谈谈纠缠态》学术性较强,现拟向读者简介“何谓纠缠态”(下面提到的“态叠加原理”参见方文,不作解释了)。
2005 Vol. 17 (03): 30-30 [摘要] ( 2112 ) [HTML 1KB] [PDF 431KB] ( 1352 )
31 磁极倒转——地球演化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幕
奇云
地球磁极变化的最激动人心一幕是“磁极倒转”事件。在地球演化史中,“磁极倒转”事件经常发生。如今,“磁极倒转”再次被媒体所关注。这,是灾难逼近,还是“杞人忧地”?地球曾经多次发生过磁极倒转事件!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然而,地球的磁场并非亘古不变,它的南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这就是所谓的“磁极倒转”。
2005 Vol. 17 (03): 31-32 [摘要] ( 2120 ) [HTML 1KB] [PDF 714KB] ( 1549 )
33 方兴未艾的磁致电阻研究
杨军,许艳
我们知道,在金属中散射作用是电阻产生的主要原因,这包括杂质散射和晶格热运动引起的电声子互作用。根据动量定理,电子在时间间隔△t内受到电场E的作用而产生的定向漂移速度.
2005 Vol. 17 (03): 33-35 [摘要] ( 2081 ) [HTML 1KB] [PDF 1430KB] ( 1622 )
36 磁制冷和激光制冷技术
周传运
制冷就是使某一空间内物体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能维持这个低温的过程。制冷及低温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多个重要领域,如食品储藏、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科学试验等。根据制冷产生的低温环境的不同,制冷技术大体分为三类,120K以上至环境温度以下为普通制冷,20-120K为深度制冷,OK以上至20K为低温和超低温制冷。早期制冷主要采用气体膨胀的方式来获取越来越低的低温,到1932年,荷兰人克西姆采用降低液氦压力的方法获得了0.7K的最低温度。这几乎达到了气体膨胀制冷的极限。
2005 Vol. 17 (03): 36-37 [摘要] ( 4233 ) [HTML 1KB] [PDF 914KB] ( 1465 )
38 MATLAB在工科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陈普春
信息技术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2005 Vol. 17 (03): 38-41 [摘要] ( 2215 ) [HTML 1KB] [PDF 1560KB] ( 1605 )
42 高等教育中多媒体教育的几点反思
付兴国,胡光,孙敏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MCAI),是利用多种媒体通过表现、处理、传递和呈现图、文、音、视、动、色多种非数字信息的一种教学方式。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总裁论坛(简称ET-CEO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事例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3次年会上.
2005 Vol. 17 (03): 42-43 [摘要] ( 2001 ) [HTML 1KB] [PDF 957KB] ( 1508 )
44 激发课堂活力 提高课堂效率
孙功勤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之一。20世纪60年代,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主旨是“高效能、低消耗,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所以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永恒主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开展的动因之一。
2005 Vol. 17 (03): 44-46 [摘要] ( 1877 ) [HTML 1KB] [PDF 1389KB] ( 1780 )
47 有关显像管试题赏析
陈宏
近年来高考都把考核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试题涉及的材料,设置的情景,以及设计的问题,多以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为立意。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突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本文就近几年出现的以显像管为背景的试题作分析解析,供参考。
2005 Vol. 17 (03): 47-49 [摘要] ( 2044 ) [HTML 1KB] [PDF 1030KB] ( 1549 )
49 通向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之路
谷春生
物理竞赛,既是物理课外活动的一项内容,又是推动物理课外活动的措施。在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今天,物理竞赛对于创造型人才、拔尖人才的培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5 Vol. 17 (03): 49-51 [摘要] ( 2202 ) [HTML 1KB] [PDF 1311KB] ( 1662 )
51 理查德·费恩曼——现代史上最具原创性的科学大师之一
王野奇
理查德·费恩曼(RichardFeynman)是现代乃至有史以来最受爱戴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有着异乎寻常的“感觉”,能够用洞察事物内在本质的方式来理解物理学。他具有别具一格的思维风格,这种风格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无以伦比的活力。他不仅在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以最卓越的科学贡献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在液氦、弱相互作用理论、部分子模型等许多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维格纳(Wigner)称他是“第二个狄拉克。”他生来具有十分可爱的品格和个性,不仅是极其卓越的理论家,而且是才华横溢的教师,并以极为罕见的天赋和热情进行物理教学。通过他那著名的《物理学讲演录》,来向世界展示一位顶尖科学大师的思维方式;正是他鼓励了好几代大学生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物理学。
2005 Vol. 17 (03): 51-59 [摘要] ( 2517 ) [HTML 1KB] [PDF 4270KB] ( 1810 )
60 论爱因斯坦奇迹年——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
杨兆华
科学史上“奇迹年”一语长期以来用于描述1666年。在该年,牛顿为17世纪科学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方面奠定了基础。把这一词语用来描述1905年也完全合适。在这一年里,爱因斯坦发表了5篇划时代的物理学论文,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创造了科学史上更大的奇迹。一是他在该年里提出光量子假说,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5 Vol. 17 (03): 60-65 [摘要] ( 1993 ) [HTML 1KB] [PDF 2893KB] ( 1882 )
66 物理学与诗词赋
程民治,汪业群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领域,是定量地研究自然规律的实验科学。从宇观、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领域(接近光速c),无不是物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因此,“求真”是物理学家的第一思维目标。而将“求美”视作自己灵魂的诗、词、赋,则分别对应于文学艺术作品“体裁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和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
2005 Vol. 17 (03): 66-68 [摘要] ( 1801 ) [HTML 1KB] [PDF 1263KB] ( 1448 )
69 现代思维方式新探
舒松龄
世界上最大的开发区何在?它就在人类自身的头脑里。因为人类一切创造性的活动,无论是制度、政策、组织、管理的创新,抑或科技、文化、教育的创新,归根到底都发源于思路创新。而一个新思路的提出,不仅与好奇心和特定方法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同思维方式的更新、转换密切相关。
2005 Vol. 17 (03): 69-71 [摘要] ( 2167 ) [HTML 1KB] [PDF 1414KB] ( 1558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