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2004年 16卷 04期 刊出日期 2004-08-18

论文
论文
3 火星上的水——哪里有水,哪里就可能有生命
黄艳华,江向东
对地球上的生命,液态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学必要条件。当然,生命需要能量和营养,但水以液态形式而存在是限定性和决定性的要素。一旦水冻结成冰这样的固态而不是液态,绿地就不再生机勃勃。因此,只要我们考虑在其他行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时,我们首先就要寻找在过去或现在存在液态水的证据。火星是我们地球轨道外侧的近邻,火星的直径为6790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质量约为地球的1/10。火星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37分,比我们地球自转周期长。火星绕太阳运动的周期约为687个地球日,差不多是地球上的两年。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每个季节比地球上的季节长一倍。
2004 Vol. 16 (04): 3-6 [摘要] ( 2282 ) [HTML 1KB] [PDF 238KB] ( 1174 )
7 银河系中的老寿“星”——兼论对第一代恒星的探索
许梅
天文学家们认为我们银河系内隐藏着年龄大于100亿岁的老年星。按照恒星演化理论,恒星越老,所含金属越少(在天文学中,“金属”一词泛指重于氦的元素),故目前识别老年恒星的惟一途径是审视它们的光谱;光谱中某种金属的特征谱线越暗淡说明该恒星所含此种金属的量越稀少,无此谱线说明该恒星不含此金属。但知易行难,欲从银河系2000亿颗恒星中挑选出老寿“星”不啻是大海捞针。迄今为止,较易做到的是观察数百万颗孤立单星的光谱,并从中筛选出金属特征谱线既少且暗淡的星。
2004 Vol. 16 (04): 7-8 [摘要] ( 1856 ) [HTML 1KB] [PDF 115KB] ( 921 )
8 物理学对医学的重要性
陈百万,仲为武,杨雪玲
1999年3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第23届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之一:《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物理学在培养“生物医学科学工作者的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学提供了应用于医学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如计算机断层术(CT)、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术、超声波成像和激光手术等,改善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2004 Vol. 16 (04): 8-9 [摘要] ( 3246 ) [HTML 1KB] [PDF 111KB] ( 1372 )
10 浅谈地球磁场
金仲辉
一些大学基础物理教材恒定磁场章节中,在提及地球磁场(简称地磁场)地表处的值约为05×10-4T外,未作更多的介绍。本文将从物理教学观点出发,对地磁场作简明的介绍,以供教学参考。一、地磁场强度、磁荷和磁偶极子场地磁场满足麦克斯韦方程Δ·B=0,(1)Δ×H=j0+Dt。(2)在地表附近,大气的电导率σ≈0,即大气可视为绝缘体,于是传导电流密度j0=σE=0,又由于地磁场随时间变化比较缓慢,可视为似稳场,所以位移电流密度为0,于是有Δ×H=0.
2004 Vol. 16 (04): 10-12 [摘要] ( 2084 ) [HTML 1KB] [PDF 422KB] ( 2029 )
12 走近纳米科技
武步宇,武步宙,史晓菲
纳米科技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进入21世纪越来越被大家耳熟。纳米科技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改善人类生存质量,更新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及观念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纳米是长度单位。一纳米为一米的十亿分之一,如果你的拇指指甲盖宽14毫米,这个比例就相当于拇指指甲盖宽度与地球直径间的比例。纳米科技所接触、研究、开发的是100纳米~0.1纳米范围内物质的性质和应用。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大小的数量级大致在10纳米。因此,纳米科技也可以说是在分子水平上观察、分析、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加以开发利用。
2004 Vol. 16 (04): 12-14 [摘要] ( 1953 ) [HTML 1KB] [PDF 144KB] ( 1252 )
15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实验艺术
郑乔,刘虎
2003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授予美、英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方面的贡献。核磁共振技术自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E.M.Purcell)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F.Bloch)宣布,他们发现了核磁共振NMR(nuclearmagneticresonance)(为此,他们二人一起获得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核磁共振理论已经成为一种探索、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手段。
2004 Vol. 16 (04): 15-16 [摘要] ( 2088 ) [HTML 1KB] [PDF 113KB] ( 1120 )
16 激光唱片
姜广智
当你在闲暇之际,静心品味通过激光唱片放出的富有浪漫情调的优美乐曲时,是否考虑过激光唱片是谁发明的?它是集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蕴涵着许多科学知识。1877年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利用包有一层锡箔的圆筒来记录声音,人类从此进入了记录声音的新纪元。1895年贝利那通过对爱迪生录音技术的改造,将锡箔圆筒改为蜡质圆筒,随后又改为圆盘形蜡片,并将已录音的蜡片制成模板,进行大量复制。后来又改为虫胶压制唱片,并且采用发条来驱动唱片转动。这是唱片的第一次革命。唱片的第二次革命始于20世纪20年代。
2004 Vol. 16 (04): 16-17 [摘要] ( 2411 ) [HTML 1KB] [PDF 192KB] ( 1184 )
18 “暗宇宙”之谜
傅承启
夜幕降临,星光灿烂,银河、星斗与皎洁的月光交辉相映,编织出美丽的夜空,这就是我们从小获得的知识:恒星、星云、星系……构成的浩瀚宇宙。然而,这只是个错觉,我们的宇宙实际上是“暗无天日”的,这就是2003年过去一年最新的科学成就:宇宙是黑暗的,或者说是个“暗宇宙”(请参阅封二精美彩图)。什么是暗宇宙?那是指组成宇宙的绝大多数物质和能量是不可见的,发光的物质和辐射只占宇宙物质的极小部分,这种不可见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暗物质和暗能量。根据最新的测量,暗能量和暗物质合计占宇宙质量密度的96%,而我们熟知的恒星、星系等发光物质或重子物质仅仅只占4%。
2004 Vol. 16 (04): 18-21 [摘要] ( 2266 ) [HTML 1KB] [PDF 345KB] ( 1736 )
22 霍金与量子宇宙论
吕增建,刘晞燕
一、霍金———宇宙之迷的探索者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童年的霍金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出名的潦草。10岁时他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喜欢设计复杂的游戏。13岁左右就下决心将来要研究物理学和天文学。1959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1962年去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宇宙学。
2004 Vol. 16 (04): 22-24 [摘要] ( 3608 ) [HTML 1KB] [PDF 147KB] ( 2288 )
25 用电磁方法探测高频引力波
石东平,程正富
一、高频引力波不能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探测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利用引力波的潮汐效应,可以对引力波进行探测。最早的引力波探测方法是共振质量法,其典型装置除韦伯棒(WeberBar)外,还有ALLEGRO(美国)、EXPLORER(意大利)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棒状或球状质量作为引力波的耦合天线,如果天线接收到了引力波信号,则天线上的不同部分之间将发生伸缩效应,利用声电转换(比如压电效应)可以将机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测量电信号就可以确认是否探测到了引力波信号;这一类引力波探测装置对引力波共振的频率一般为102104Hz.
2004 Vol. 16 (04): 25-27 [摘要] ( 1986 ) [HTML 1KB] [PDF 589KB] ( 2447 )
28 天文物理和宇宙学现状简介
勾亮
关于宇宙和我们人类所在的太阳系结构问题,是人类文化历史中最古老的课题之一。这些问题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天文学,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并且对哲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天文学已成为物理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宇宙以及构成它的所有宏观部分的形成和发展。这就需要把经验研究,就是观测和实验,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天文学必然与许多物理领域产生必不可少的联系,特别是与粒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原子物理和等离子物理的联系。然而,近几年宇宙化学和生物天文学也正在得到重视。
2004 Vol. 16 (04): 28-32 [摘要] ( 1894 ) [HTML 1KB] [PDF 461KB] ( 1977 )
32 航天科技走进人类生活
孙光东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永载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史册的日子。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在绕地球环行14周后,16日6时23分,航天员杨利伟乘返回舱在内蒙古预定地区安全落地,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独立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人类总是对浩瀚的宇宙充满好奇。当你吃到经过太空育种得到的食品,用上航天生物技术研制出的药物时,你还觉得太空真的遥不可及了吗?
2004 Vol. 16 (04): 32-33 [摘要] ( 1939 ) [HTML 1KB] [PDF 205KB] ( 1519 )
34 记录媒体用薄膜材料及相关靶材的技术和发展
施昌勇
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来到我们面前,其突出表现是信息总量和信息交换的剧增,因此,发展海量存储技术日趋重要。随着信息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其作为主要工具的记录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记录媒体中大多数磁盘、磁光盘、光盘是以相关靶材磁控溅射而成的,因此,为满足信息记录媒体的高密度化、小型化和低价格化,需要对其相关靶材的成分、制造工艺、性能和溅射工艺做进一步研究。目前,随着新材料的开发和记录媒体的发展,磁光盘、光盘用靶材市场在不断增长。尤其近几年CD、VCD、DVD市场的迅速扩大,其相关靶材的前景也日益被看好。
2004 Vol. 16 (04): 34-36 [摘要] ( 1965 ) [HTML 1KB] [PDF 262KB] ( 1798 )
36 能看清黑洞细节的太空射电望远镜
周道其
能看清黑洞细节的太空射电望远镜俄罗斯科学家试图揭开遥远太空天体———黑洞最神秘的面纱,他们建造了一架能观看到宇宙最深处的射电望远镜。众所周知,黑洞是宇宙中最残忍和最无情的“杀人者”,无论是行星还是恒星在黑洞面前都没有生路。黑洞惊人的吸引力即使是太阳光也无法抗拒,黑洞就像飓风,它会将整个世界吸入风洞中。关于这毁灭性的威胁暂时很少有人知道,因为谁也没有见到过黑洞,但是俄罗斯科学家找到一种能看到黑洞的方法,准备发射一架太空射电望远镜。它将比现有的望远镜敏锐几千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尼古拉·卡尔达绍夫指出,“这架太空射电望远镜甚至可以看清黑洞的细节,它将能使我们发现宇宙新的物理规律。
2004 Vol. 16 (04): 36-36 [摘要] ( 2235 ) [HTML 1KB] [PDF 107KB] ( 1409 )
37 立体影像技术及其应用
刘勍,贾昌麟
自160年前第一台照相机发明以来,摄像(影)技术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突破,目前彩色成像已经在世界范围广泛普及。在1833年英国的威特斯塔(C.Wheatstone)发表双眼视差形成立体视觉学说之后,于1841年,英国科学家坦鲍特(F.Talbot)据此设计出需用专门立体镜观看的第一代立体相机。上个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机身为两个镜头,同时拍摄两幅分离画面的专用立体相机比较盛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彩色立体成像技术的可能与发展,计算机立体视觉技术、立体摄影技术、三维重建技术等完全突破了平面成像技术的局限,展示了真实的三维世界.
2004 Vol. 16 (04): 37-39 [摘要] ( 1927 ) [HTML 1KB] [PDF 259KB] ( 1728 )
39 关于地雷、探雷以及中子探雷
莫霜
自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中第一次使用地雷作为防御武器开始,地雷已经发展了近200年。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海湾战争中,地雷作为防御武器和攻击武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战争,世界各地留下了许多余雷。这些地雷使耕地遭受污染,道路不能通行,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目前全球有6千万~1亿枚地雷分布在60多个国家,平均每年约有2万人因此受伤甚至死亡。按现在的技术,每年大约可以排雷10万枚。照这样的速度,大约需要1000年才能完全消除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地雷。因此,扫雷是必需和紧急的,而且是世界性的。地雷种类繁多,具有各种不同的尺寸、形状
2004 Vol. 16 (04): 39-41 [摘要] ( 2523 ) [HTML 1KB] [PDF 170KB] ( 1416 )
41 激光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唐震,张春早,章雯雯
1960年美国人梅曼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后不久,激光技术就在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心脑血管疾病一直是困扰人类的“恶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世界上每年患此类疾病的人数不断地攀升,一些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往往要对病人麻醉开胸,手术风险性大、费用高,给病人生理和心灵带来较大的痛苦,对于那些身体条件差的人则只能“望而兴叹”了,对于脑血管疾病等疑难杂症则更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激光技术及其相关技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激光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004 Vol. 16 (04): 41-42 [摘要] ( 1924 ) [HTML 1KB] [PDF 117KB] ( 1165 )
42 浅谈静电火灾的成因
刘喜莲,彭天翔
任何物体内部都带有电荷,一般状态下,其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对外不显出带电现象,但当两种不同物体接触或摩擦时,物体中的电子会越过界面,进入另一种物体内,产生静电。因它们所带电荷发生积聚时产生了很高静电压,当带有不同电荷的两个物体分离或接触时出现电火花,这就是静电放电现象。静电火灾是由静电放电而形成的,静电火灾成因非常复杂,给预防静电火灾发生带来了困难;但如明确其产生的条件,对静电火灾的防止具有一定的意义。静电火灾的形成主要由于同时具备以下条件而引起。一、产生静电的条件静电起电是物质在相互接触过程中电荷的分离和转移造成的。
2004 Vol. 16 (04): 42-42 [摘要] ( 2102 ) [HTML 1KB] [PDF 78KB] ( 1159 )
43 超声波清洗技术及应用
闫广钱
超声波是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上限(16kHz~20kHz)以上的声波,超声波因其频率高、方向性强、穿透本领大,尤其是在液体中能产生空化现象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超声波应用技术甚多,主要分为检测超声、医学超声、声表面波、功率超声及高频超声等,超声波清洗技术(以下简称“超声清洗”)是功率超声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超声清洗有时被称“无刷清洗”,把工件放入超声清洗机中,无需任何刷、搓、滚动等清洗动作,污物“自动”从工件表面脱落,一会儿就干净如新,看起来非常神奇,那么,它究竟是怎样清洗的呢?
2004 Vol. 16 (04): 43-44 [摘要] ( 2401 ) [HTML 1KB] [PDF 355KB] ( 2222 )
44 电吉他的工作原理
朱峰,郑好望,梁红军
电吉他由于被广泛的应用于摇滚乐里,所以也称摇滚吉他。如图1所示,电吉他由琴头、琴颈、拾音器、琴桥、护板构成,顾名思义电吉他是需要接电的,它与一般吉他区别最大的是没有共鸣音箱,不是以箱体的振动发声,而是采用电子拾音器来接受声音,通过扩音器把声波信号放大,它的琴身是实体而非中空的音箱,在琴身上装有两块或三块磁铁,它们被做成拾音器。图1电吉他拾音器是电吉他最关键的设备,如图2所示。一根导线在一个小的磁铁上绕成线圈,线圈连接到扩音器。磁铁产生的磁场使弦线磁化,弦线反过来会产生自己的磁场,当弦线被拨动而产生振动时,它相对线圈运动,使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2004 Vol. 16 (04): 44-44 [摘要] ( 5849 ) [HTML 1KB] [PDF 75KB] ( 1130 )
45 对高职物理学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
朱淑峰
物理学是发展得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它既有逻辑优美的理论体系,又是生长科技新枝的母体,是一切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当代的许多新学科,都是在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上兴起的。物理学的思维和观念已渗透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中,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高科技成果,更是建立在物理学基本原理基础上,毋需质疑,物理学的发展为20世纪的科技辉煌发挥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物质观、自然观、时空观和宇宙观等对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物理学研究所形成的各种方法都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的最有效方法。
2004 Vol. 16 (04): 45-48 [摘要] ( 1769 ) [HTML 1KB] [PDF 311KB] ( 1327 )
48 高考力学中的传送带问题归类赏析
程嗣,丁庆红
传送带是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矿山、码头、货场等生产实践中,在车站、机场等交通场所它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来的高考物理复习和理科综合测试中的传送带问题屡见不鲜,各省市的高考模拟题也不乏其例,特别是2003年的理科综合测试中传送带压轴题的出现,更引起了人们对传送带问题的极大关注。命题专家为何对此问题偏爱且赋分较多,我们分析研究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此题的出现符合当今高考改革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命题专家以综合见能力的命题意图,强调了“着眼综合、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的命题原则.
2004 Vol. 16 (04): 48-52 [摘要] ( 1990 ) [HTML 1KB] [PDF 307KB] ( 1430 )
53 浅谈中学物理三种水平的探究性实验
张永娟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可以给学生学习物理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学科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物理实验应该突破传统的实验主要让学生重复验证课本上的内容的弊端,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课题、科学推理、做出假设和构思定性实验的能力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过渡,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探究性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立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一种科学方法。
2004 Vol. 16 (04): 53-54 [摘要] ( 1689 ) [HTML 1KB] [PDF 287KB] ( 1539 )
55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庄著向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对这种美丽的景色。相信我们都有所感受。那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云为什么是白色的?对于这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给出一个正确的回答。事实上,我们所观赏的“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这一美丽景象是天空中的大气分子、水滴、其他微粒和阳光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空气和太阳光为了解释这种物理现象,首先简单了解一些空气和太阳光的知识。空气是在地球外面包裹着的一层“防弹衣”,保护着地球上生物不受紫外线的照射。空气并不是空的,是由很多很多的微粒组成。
2004 Vol. 16 (04): 55-57 [摘要] ( 2308 ) [HTML 1KB] [PDF 361KB] ( 2073 )
57 从一道习题看选取系统的重要性
叶安荣,卞志荣
近年的高三物理复习资料中频频出现一道选择题,学生不会做,老师也感到棘手,而且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竟然得出相反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此题时通常是回避。现就此题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图1[题目]如图1、图2所示,LC振荡电路中已有振荡电流,在瞬间Δt内,把线圈中的软铁棒抽走,它引起的振荡电流的变化是:(A)振幅加大,周期变大(B)振幅加大,周期变小(C)振幅减小,周期变大(D)振幅减小,周期变小周期减小是很显然的,因为抽走软铁棒,线圈的自感系数L减小,周期T∝L。
2004 Vol. 16 (04): 57-58 [摘要] ( 1779 ) [HTML 1KB] [PDF 254KB] ( 1188 )
59 牛顿与真理之海
刘晓頔,江向东
正值伯尔尼大学开始放假的7月下旬,哈勒(AdrianHaller)教授便飞往圣巴巴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去参加一个会议。他提前离开伯尔尼是想途中在伦敦拜访几个朋友。在到达伦敦的当天,他抽空瞻仰了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艾萨克·牛顿(IsaacNewton)的陵墓。伫立在纪念碑前,哈勒阅读了这样的墓志铭:人们应该感谢那些生活在他们之中并为全人类增光的人。这句话表达了牛顿的英国同胞对他保持至今的崇敬和赞美。
2004 Vol. 16 (04): 59-62 [摘要] ( 2652 ) [HTML 1KB] [PDF 1027KB] ( 1726 )
63 让邓稼先精神发扬光大
高潮
在邓稼先诞辰80周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40周年的前夕,拜读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邓稼先文集》、许鹿希著《邓稼先图片传略》和杨振宁先生写的代序、许鹿希教授写的前言,深受教育和启迪,使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与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院共同奋斗拼搏的26个年头的日日夜夜。他那高大的形象及特有的风格和品质展现在眼前。他的战友们会永远记住那火热激情的岁月,永远不会忘记那夜以继日的光辉历史足迹。根据国防尖端技术研制的需要,我于1960年11月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核物理专业提前毕业,被分派到九院邓稼先领导的研究单位,并在他的指导下工作。
2004 Vol. 16 (04): 63-64 [摘要] ( 2156 ) [HTML 1KB] [PDF 343KB] ( 1691 )
64 海森伯1941年向玻尔讲了什么
宋世榕
沃尔讷·海森伯于1939年10月至1945年4月参加了法西斯德国的“铀计划”。他和博特、迪布讷、魏茨泽克等一道,于1939年被德国军械局确定为核裂变研究的负责人。海森伯又于1941年参加重水型反应堆的研制,1942年6月正式参加了对德国原子弹研制的领导。尽管战前和战时他对国社党的倒行逆施胸有抵触、心存烦恼,但纳粹政府对他一直是比较信任的。希特勒德国于1938~1941年占领欧洲许多国家后,先后在各国设立“德意志科学研究所”,进行法西斯文化渗透。
2004 Vol. 16 (04): 64-65 [摘要] ( 1720 ) [HTML 1KB] [PDF 176KB] ( 1144 )
66 佯谬的功劳
刘佳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赫拉克里特一块石头再硬也只能是一块石头,只有当两块石头彼此撞击的时候才会产生绚丽夺目的火花,物理学正是在一块块坚硬石头的相互撞击中走到了今天。是同时代的或不同时代的物理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使物理学蜕变成了今天的模样。真正的物理学家就像孩童信任自己的母亲那般相信他所持的理论,所以当他的理论受到挑战的时候,他们也会像孩童一样彼此争执,物理学的理论正是在这样的一天天的论战中完善起来的。每一个新的理论问世的时候,总会有大批言论接踵而至,有疑问有赞同更多的是反对。
2004 Vol. 16 (04): 66-68 [摘要] ( 1786 ) [HTML 1KB] [PDF 249KB] ( 1738 )
68 物理学中的科学争论
程民治
在缤纷的物理学发展史中,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实验,揭示和证实了宇宙间的重大规律,推动着物理学的前进;有意想不到的机遇和灵感火花的碰撞,涂抹着物理世界的斑斓色彩;有大胆、精彩的假说与假想,不断地将物理学从一次次“灾难”中解脱出来而更上一层楼;有求实、求真的观察,不时地修正着物理学远征的航标;有超脱、巧妙的类比,不停地拓展着物理学前进的道路;有对称、和谐、统一、简洁等科学美学标准,永久地支配着物理学的未来……凡此种种,都深刻地表明:在物理学的发展中,科学方法不仅制约着其子学科的分化、衍生和综合的方向,而且是推进物理学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因素和强大动力。
2004 Vol. 16 (04): 68-70 [摘要] ( 1725 ) [HTML 1KB] [PDF 379KB] ( 2130 )
70 雪崩不可预测
周道其
欧洲研究人员发现,雪块的不可预测特性使预测山崩几乎成为不可能。他们的研究说明,几乎相同被压实的雪块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会开裂和折断。一种情况是能经受滑雪者或强降雪,而另一情况是在轻轻触摸时就会破裂。滑雪者和研究者早已知道雪的不可预测性,然而仍有一些经验法则对评估山坡雪崩概率有所帮助,他们注意到山坡倾斜度、阳光作用以及位于冰壳上雪量对雪崩的影响,但是这些经验法则并不能确保安全。为了更好地评估安全性,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些模拟引起雪崩不同状况的计算机模型,如果他们的研究获得圆满成功,则有希望每年挽救很多人的性命,仅在美国和欧洲每年就有近200人因雪崩而丧生。
2004 Vol. 16 (04): 70-70 [摘要] ( 1984 ) [HTML 1KB] [PDF 56KB] ( 1268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