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常用链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更多...
1992年 4卷 01期 刊出日期 1992-02-18
论文
论文
2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冯端教授
芜茗
冯端,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1923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1949年起,一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江苏省科协主席、国家重点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1992 Vol. 4 (01): 2-2 [
摘要
] (
2137
) [
HTML
1KB] [
PDF
930KB] (
1006
)
2
学部委员黄昆教授答本刊记者问
芜茗
1999年9月,本刊举办《物理是什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发人深思的问题。学部委员黄昆、卢鹤绂、李林以及其它物理学家给予极大的支持,使这次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刊新辟的《与科学家对话》栏目,将陆续刊登他们的答卷,希望朋友们能从中受到启迪.
1992 Vol. 4 (01): 2-2 [
摘要
] (
1897
) [
HTML
1KB] [
PDF
122KB] (
1018
)
2
献给您的赤诚——新春寄语
吴水清
在冬雪里构思,在春风中写就。《现代物理知识》带着您的殊爱与祝福,悄悄地展开最初的鲜绿,用生命的色彩迎接春意盎然的1992年!
1992 Vol. 4 (01): 2-2 [
摘要
] (
1823
) [
HTML
1KB] [
PDF
122KB] (
902
)
3
一位物理学家的足迹——记冯端教授
蒋树声
冯端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留校任教以来,在教学和科研中辛勤地耕耘了40多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冯端教授年青时未能有机会出国深造,乃是在国内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者,但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边教学、边科研,不断思考和探索,最终成为通晓英、德、俄、法四国语言,知识渊博、基础雄厚,特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内是成绩卓著的著名科学家.
1992 Vol. 4 (01): 3-4 [
摘要
] (
2230
) [
HTML
1KB] [
PDF
248KB] (
980
)
4
美国高能物理15年展望
S.Wojcicki,江向东
美国高能物理项目正处于重大变迁的阵痛之中.随着超导超级对撞机实验室(SSCL)的建造获得批准,一连串事务接踵而至,我国的高能物理领域将受到它的巨大冲击.这一重大的创举,将为延伸能量范围提供史无前例的崭新机会,使我们得以探索这一新的能量范围并有希望对当今高能物理的一些关键问题提供回答。然而,就象任何一项重大变革一样,总伴随着一些新的重大的挑战和要求.这些挑战和要求便是本文的焦点.我谨告诉读者,本文所述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未必反映高能物理顾问团(HEPAP)的审议结果或美国基金机构的政策.1990年9月HEPAP的会议上,我就我们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谈了一些想法和打算,现详述如下.
1992 Vol. 4 (01): 4-7 [
摘要
] (
1955
) [
HTML
1KB] [
PDF
477KB] (
905
)
7
杨振宁谈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
张奠宙
1990年我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作访问研究(香港王宽诚基金会支持),课题是20世纪数学史.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数学上亦有许多贡献.别的不说,他和米尔斯(Mills)提出的非交换规范场论和他1967年发现的杨-巴克斯特(Yang-Baxter)方程都已成为当今数学界的热门课题.可以说杨教授是20世纪数学和物理学发展的一位前驱者.于是我去信求访.承蒙杨先生首肯,遂有1990年10月19日下午的这次访谈.金秋十月的长岛,碧空如洗.我驱车前往石溪的纽约州立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室位于数学大楼的顶层.放眼窗外,树木葱笼,红叶初现,美丽如画.室内一块大黑板,靠墙一排大书架,就中一张堆满文稿的书桌,我们隔桌对谈.话题是现代中国科学史研究.
1992 Vol. 4 (01): 7-9 [
摘要
] (
2445
) [
HTML
1KB] [
PDF
360KB] (
1104
)
10
费密液体和自旋液体的混合体——一种描述高温超导体中电子状态的理论模式
熊诗杰
本篇系特约稿,由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教授审阅,特表谢意.作者熊诗杰,46岁,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88-1990年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超导研究中心、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中心进行访问研究.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教委授于“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荣誉称号,还被美、英等国名人中心收入三个国际名人录.已在国内外有影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1992 Vol. 4 (01): 10-11 [
摘要
] (
2306
) [
HTML
1KB] [
PDF
247KB] (
935
)
12
STM在微加工中的应用
王大文,白春礼
由王大文博士、白春礼研究员所撰写的这篇文章,学部委员朱洪元先生的评语是:“本文介绍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微细加工中的应用,内容充实,表达清晰,是介绍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这一领域的一篇很好的文章,可以在本刊发表.”王大文,女,1962年12月出生,1990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经从事分子束外延(MBE)及金属/半导体界面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现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扫描隧道显微学及材料表面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白春礼,男,1953年9月26日出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室主任.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5—19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扫描隧道显微术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的工作.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扫描隧道显微学、X射线晶体学、分子力学和结构化学.主持研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原子力显微镜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的项目获三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文章60余篇.
1992 Vol. 4 (01): 12-14 [
摘要
] (
2361
) [
HTML
1KB] [
PDF
2319KB] (
1245
)
15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十年回顾与十年展望(下)
唐鄂生
1.目前国际上同步辐射装置发展的态势.1968年世界上第一台用作同步辐射光源的贮存环美国Wisconsin大学的Tantalus(E=200Mey)投入运行,1970年第一台专用的同步辐射光源,日本东京大学的SOR-Ring问世.事隔20年后的今天,已有14个国家,43座装置正在建造或者已经投入运行.从光源的特性来说已经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三代.表3列举几台目前世界上运行或即将建成出束的同步辐射装置的一些性能,亚洲地区的南朝鲜正在建造能量为2.0GeV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PLS,台湾地区也正在建造能量为1.3GeV的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SRRC.由此看出:70年代建成的同步辐射装置多数为兼用机,发射度较大(10
2
~10
3
nm-rad)可放置插入件的直线节较少.到80年代中期,建成的同步辐射装置多数为专用机,发射度较小(10~10
2
nm-rad),可放置插入件的直线节较多.
1992 Vol. 4 (01): 15-17 [
摘要
] (
2076
) [
HTML
1KB] [
PDF
342KB] (
945
)
17
纳米固体——结构像气体的新型材料
张希曾,李文捷,胡炳元,杨燮龙
8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和美国的一些材料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首先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固体材料.它是由尺寸仅为几个纳米(10
-9
米)的超细微粒压制而成的人工凝聚态固体,通常称之为纳米固体材料或纳米尺度材料.对这种材料的研究发现,它具有全新的“类气态”(gas-like)结构,性能十分奇特.如纳米固体铁的断裂应力比常规铁材料一下子提高了近12倍;纳米固体铜又比一般铜材料的热扩散增强了近一倍.更为奇怪的是,普通状态下呈脆性的陶瓷,在纳米固体材料中却能被弯曲,其塑性形变竟然高达100%.这使得长期为增强陶瓷韧性而费尽心血的科学工作者们大为振奋.纳米固体材料的一系列特性,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开展了对这种材料的结构特点、制造方法、特性和应用的研究.
1992 Vol. 4 (01): 17-19 [
摘要
] (
2031
) [
HTML
1KB] [
PDF
376KB] (
1300
)
19
我的治学观
陈涵奎
在中国物理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上,表彰了一批从事物理学工作50周年的学者.会后,本刊向他们发了致敬信,并希望他们就治学、成功、经验、理想、期望与遗憾等话题发表看法.尽管他们已是耄耋之年,但还是热情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寄来了语重心长的答卷.先后寄来答卷的有:陈涵奎、张绍康、庄鸣山、伍正之、王志符、孙沩、梁尚志、翟朋仓、段雅亭、胡玉章、朱光世、葛庭燧、鲍家善等先生.我们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并将陆续发表他们的答卷,以飨读者.
1992 Vol. 4 (01): 19-19 [
摘要
] (
2547
) [
HTML
1KB] [
PDF
137KB] (
961
)
20
物理学中一些前沿领域介绍
李士
自然界是无限广阔和丰富多彩的,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科学,它是研究物质运动形式和规律,物质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应用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界的,是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从本世纪开始,物理学经历了极其深刻的革命,从对宏观现象研究发展到对微观现象研究,从研究低速运动发展到研究高速运动,由此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并在许多科技领域中引起深刻的变革.物理学在认识改造物质世界方面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不断揭示物质世界深奥的秘密,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物理学提出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例如原子能的利用,使人类掌握了核武器和新能源;激光技术的出现,焕发了经典光学物理的青春,使许多以往光学技术办不到的事情,现在能办到了;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计算技术、无线电通讯和自动控制的革命.
1992 Vol. 4 (01): 20-22 [
摘要
] (
2349
) [
HTML
1KB] [
PDF
408KB] (
939
)
22
避暑山庄与物理学
刘荣耀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帝园林.它博采众家之长,集南秀北雄于一园。是我国园林艺术中的一颗明珠.不仅如此,山庄内的一些风景点中还包含着不少物理学知识,更是使人赞叹不已.
1992 Vol. 4 (01): 22-22 [
摘要
] (
1880
) [
HTML
1KB] [
PDF
146KB] (
986
)
23
银河系结构的探索
李良
本刊一位新读者徐林伟同志来信说,对《现代物理知识》杂志很感兴趣.读了这份杂志,消除了过去一直难以理解的疑问.他在来信中还提出了一些青少年朋友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银河系是怎样描绘出来的.北京天文馆李良同志应邀作了解答,现发表如下,供大家参考.
1992 Vol. 4 (01): 23-24 [
摘要
] (
2005
) [
HTML
1KB] [
PDF
247KB] (
990
)
24
理论物理所专题讲座(Colloquium)简况
童述
在理论所第十次专题讲座上,中科院生物所郭爱克研究员作了题为《脑——世界的选择性表征》的报告.
1992 Vol. 4 (01): 24-24 [
摘要
] (
2249
) [
HTML
1KB] [
PDF
141KB] (
883
)
25
往事回忆
卢鹤绂
(四)1949年夏解放大军过长江,其谭震林部从安徽开入浙江,从西边进入杭州,国民党未抵抗,杭州解放.国民党薛岳残军过杭南撤时,我曾率永强儿到大街上目睹其狼狈窘象.解放后,浙大军管,林乎加为其主任,我照常上课、搞科研.我讲课时原用英语,解放后马上改用汉语,学生们反映我讲英语他们都懂,改用汉语反而不懂了,因此我在一段时期里对原有学生恢复用英语讲课,以后对新生就用汉语讲课,不再有意见了.1950年杭州至天津的铁路通车,我才能够回天津省亲,离家在外已十四年之久矣.
1992 Vol. 4 (01): 25-26 [
摘要
] (
1695
) [
HTML
1KB] [
PDF
250KB] (
857
)
27
受控核聚变——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之五)
朱士尧
五、如何达到点火温度核聚变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设法把等离子体的温度提高到10keV以上.这是实现聚变点火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之一.主要的加热手段包括欧姆加热,高能中性粒子束注入加热,大功率射频波加热,绝热压缩加热和α粒子加热等.1.欧姆加热的原理及其局限性众所周知,等离子体是良导体,但具有一定的电阻,一旦有电流通过,因电阻效应而得到了加热.按照欧姆定律,其加热功率密度表示为:P=ηj
2
,式中η是等离子体电阻率,可表示为η=2.8×10
-8
/T(?)(欧姆米),其中电子温度T
?
以keV为单位.这个简单表达式是假定采用氢等离子体、其密度为10
20
m
-3
情况下代入著名的斯必泽公式得到的.从上式中可知,随着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的不断升高,其电阻率急剧下降,由此引起欧姆加热的功率密度急剧下降.这说明欧姆加热这种方式有局限性.我们知道,所有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最初都由环向的等离子体电流提供欧姆加热.但经过计算表明,仅依靠欧姆加热,其电子温度至多加热到1.5keV左右.为使等离子体达到10keV以上的聚变点火温度,必须在欧姆加热的基础上采用等离子体辅助加热.目前获得成功并受到广泛重视的辅助加热手段有高能中性粒子束注入法和射频波共振吸收法.
1992 Vol. 4 (01): 27-29 [
摘要
] (
2093
) [
HTML
1KB] [
PDF
395KB] (
856
)
30
愿您闯入这“冷落”的科学殿堂
张光寅
当前,由于社会上的某种思潮,致使不少青年学生不敢问津物理学,但还总是有一批“勇敢”的青年闯入了这一日益“冷落”的物理“科学殿堂”.
1992 Vol. 4 (01): 30-30 [
摘要
] (
1936
) [
HTML
1KB] [
PDF
114KB] (
913
)
30
人生就是拼搏
曾晔光
去年四月,我们曾致函国内大专院校物理系主任一封信,希望就理想、治学、成功与献身等青年们感兴趣的问题发表寄语性谈话.本刊发表编辑部一封信的同时,有选择地编发各地大学物理系主任答案,希望未来的物理学家们能从中得到启迪。
1992 Vol. 4 (01): 30-30 [
摘要
] (
1628
) [
HTML
1KB] [
PDF
114KB] (
983
)
31
一个了解宇宙的新窗口——分子天体物理学进展介绍(之四)
李守中
恒星的演化是天体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本世纪初,赫茨普龙(E.Hertzprung)和罗素(H.N.Russel)根据大量的观测数据制成了赫罗图(即恒星光谱型——恒星光度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恒星位于图中的主星序位置上.30年代末,美国核物理学家贝特(H.A.Bathe)用氢核的聚变成功地说明了恒星能量的来源是热核反应.这两项研究为恒星演化理论奠定了基础.恒星是由星云凝缩而成.这个过程开始于冷的暗星云中某些密度较周围稍大的部分由自身的引力引起的收缩.以后物质逐渐凝聚,直到收缩产生的热量使内部温度达到700万度以上,热核反应出现,收缩停止,恒星便诞生了.
1992 Vol. 4 (01): 31-32 [
摘要
] (
1881
) [
HTML
1KB] [
PDF
214KB] (
1013
)
33
金属与材料的激光焊接
郭大浩
公元前三世纪,希腊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战争中曾试图用一个大抛物面镜将太阳光反射聚焦为小的光点来烧毁罗马舰队(图1).但由于受时间和气象条件的制约,不大可能仰仗这种“武器”去赢得战争.在激光器出现以前,无论是太阳光还是其它人造光源都不可能成为工业加工过程中的热源.
1992 Vol. 4 (01): 33-34 [
摘要
] (
1772
) [
HTML
1KB] [
PDF
236KB] (
782
)
35
太阳系外第一行星
卞德培
1991年7月2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由三位英国天文学家署名的文章,标题是:“环绕中子星PSR1829-10运动的行星”.文章以明确的语言,宣告了太阳系外第一颗行星的发现.字宙间,我们的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吗?其他恒星周围存在行星吗?这类问题,人们提出了何止千年.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寻找其他恒星的伴星,科学家们也已孜孜不倦地进行了上百年。尤其是本世纪中,迄今已找到了一些其周围可能存在行星类天体的“怀疑”对象,例如:可能有两颗行星绕着转的蛇夫星座的巴纳德星.但是,像《自然》杂志文章那样,毫不含糊地宣称发现了太阳系外新行星,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事.
1992 Vol. 4 (01): 35-36 [
摘要
] (
1854
) [
HTML
1KB] [
PDF
248KB] (
935
)
36
高校物理系基础课介绍
德云
许多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想报考高校物理系或物理专业,但不知所开设的课程.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本刊新辟《高校物理系基础课介绍》栏目,分期介绍普通物理的《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物理的《理论力学》、《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
1992 Vol. 4 (01): 36-36 [
摘要
] (
1999
) [
HTML
1KB] [
PDF
134KB] (
909
)
37
第三届国际高温超导材料及超导机理研讨会简介
李晓光,陈光甲
这是本刊记者芜茗在1991年中科院青年学者物理学讨论会上所约的稿件.作者李晓光,31岁,六安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1982—1988年在中科院固体所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师从何怡贞教授.1989—1990年在中国科大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提升为副教授.已在Phys.Rev.B,J.Appl.phys.,J.phys.,phys.Stat.Sol.,物理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5篇.作者陈兆甲,50岁,南京人,中国科大物理系副主任,教授,该核超导中心主任.
1992 Vol. 4 (01): 37-38 [
摘要
] (
1892
) [
HTML
1KB] [
PDF
246KB] (
776
)
38
同步辐射光源史话
冼鼎昌
由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同步辐射室“青年工程师和科学家俱乐部”主持的、由学部委员朱洪元先生题写栏名的《青年之光》栏目,带着新春的喜悦同大家见面了.“发展科技待后生”,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共识、呼唤与心愿.“不负众望,迎头赶上”的后生们,在同步辐射这一崭新的学科领域内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人们将从他们撰写的文章中了解到同步辐射技术在物理学、化学、生物、材料科学、微电子学、显微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由他们的导师冼鼎昌教授撰写的《同步辐射光源史话》一文,作为本栏目的首篇奉献给广大读者,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启迪.
1992 Vol. 4 (01): 38-41 [
摘要
] (
1876
) [
HTML
1KB] [
PDF
454KB] (
938
)
41
现代物理信息
张杨
Phys.Rev.Lett.(物理评论通讯)19911.证实极度丰中子核中存在双中子用反应(π
-
,π
+
)与(π
-
,P)造成极度丰中子核,通过测连续丢失质量谱而证实,(K.K.Seth et al.,Vol.66 No.19).
1992 Vol. 4 (01): 41-43 [
摘要
] (
1644
) [
HTML
1KB] [
PDF
337KB] (
803
)
44
今日中国物理
清明
据本刊记者报道,从1990年1月至1991年6月,北京谱仪共收集了约900万J/事.
1992 Vol. 4 (01): 44-44 [
摘要
] (
1745
) [
HTML
1KB] [
PDF
138KB] (
1040
)
45
今日国外物理
梅岭
1 美国筹建月球基地根据美国航空总署的一项先驱计划,美国太空研究所打算在1992年初发射月球探测卫星,以便了解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为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科学依据.据1987年成立的太空探测办公室披露,预计在今后十年内建成可容12名太空人使用的月球基地.科学家们巳发现月球土壤含有氧,不仅能为太空人提供燃料氧化剂的来源,还为在月球建立探测太阳系基地提供火箭燃料.
1992 Vol. 4 (01): 45-45 [
摘要
] (
1711
) [
HTML
1KB] [
PDF
138KB] (
903
)
46
宇宙极早期的剧涨
蒋元方,李顺祺
在为数众多的宇宙演化理论中,目前为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的就是热宇宙标准模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大爆炸学说.大爆炸学说是建立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近代物理理论基础上的,它得到了与观察事实相符合的一系列结论,譬如:它可解释目前的宇宙处在膨胀之中和宇宙中氦的丰度等,并预言了宇宙中存在3K微波背景辐射(已于1965年由彭齐斯和威尔逊证实,他们俩为此荣获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但是,就像通常刚建立的物理理论一样,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科学家们发现了它的几个致命缺陷,这些缺陷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视界问题.这是在解释可观察宇宙的大尺度均匀性时所遇到的问题.在微波背景辐射的研究中已证实宇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量——宇宙等效温度,简称宇宙温度.根据微波背景辐射中已测出的辐射能量密度及其频率,再利用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就可知道当今的宇宙温度为2.7K;这说明了宇宙在大尺度范围内是处在热平衡之中的(否则就没有宇宙温度可言).但大爆炸理论诉告我们:在混沌初开时,宇宙是一个灼热的奇点.但随着爆炸过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热平衡状态呢?
1992 Vol. 4 (01): 46-47 [
摘要
] (
1827
) [
HTML
1KB] [
PDF
250KB] (
1279
)
47
几何光学的物与像
罗会甲
学习几何光学必须弄清物和像的意义和区别.物一般指实物,即发光物体(有直接发光物体和间接发光物体),在研究光具组的成像问题时,还会产生虚物的概念.像又有实像和虚像之分.在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时,弄清上述概念是很重要的.
1992 Vol. 4 (01): 47-48 [
摘要
] (
1918
) [
HTML
1KB] [
PDF
225KB] (
1062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
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