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常用链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更多...
2002年 14卷 04期 刊出日期 2002-08-18
论文
论文
3
“新时代的物理学”——美国科学家的思索、检讨和建议
童国梁
在世纪之交时刻,美国科学家认真地对物理学和其他相关科学进行了审察,写出了他们的思索、检讨和建议。这里对此作一简单介绍,希望给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和有关人士带来一些启迪。物理学已经进入机遇迅速膨胀的新时代,其对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冲击力不断增强。这个结论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NationalResearchCouncil)的物理学审察评议委员会(PSOCPhysicsSurveyOverviewCommittee)在评估了NRC对最近10年物理学的通盘审察后得出的。NRC在1986年出版的“90年代的物理学”中公布了他们对90年代的展望。
2002 Vol. 14 (04): 3-7 [
摘要
] (
1885
) [
HTML
1KB] [
PDF
242KB] (
1440
)
8
从唱片、磁带、磁盘和光盘看信息存贮技术的发展
罗盈军
信息存贮技术是将人类活动过程中的音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得这些音像信息得以永远“活”下来,得到储存。下面就从唱片、磁带、磁盘和光盘,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不同信息存贮方式来了解信息存贮技术的发展。1.唱片是用机械刻纹录音的方式以音槽形式记录有声音信息的载体。机械刻录是利用声音的变化驱动刻纹刀在蜡盘或胶片上以尖刀刻纹的方法记录声音的过程。唱片上的信息通过电唱拾取出来,还原出声音。唱片按其音槽的距离分为普通唱片(音槽较疏,每厘米33—42槽,每分钟78转)和密纹唱片(音槽较密,每厘米92—105槽,每分钟45转、167转)两种。
2002 Vol. 14 (04): 8-9 [
摘要
] (
2128
) [
HTML
1KB] [
PDF
113KB] (
1963
)
9
生物学中的物理实验举例
张锡娟,朱海星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离不开物理技术的应用,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具有通用性与普遍性的特点,物理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对生物学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而生物学的发展又为物理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领域,扩大了物理研究的空间。从将小的发射机安放在动物体上进行跟踪,研究动物活动规律,到利用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测定物体的寿命,医学中的B超、X光透视、CT断层扫描等检查手段,生物电、人体辐射、温室效应等自然现象,都是物理学与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科中的应用,对学生理解现代物理知识和培养应用创新能力都有深远的意义。
2002 Vol. 14 (04): 9-13 [
摘要
] (
2076
) [
HTML
1KB] [
PDF
239KB] (
1244
)
14
从物理学的发展看跨学科研究
杨红卫
当前,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悄然发展,那就是跨学科学,它是在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诞生的。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称为跨学科研究。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1世纪,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将更为深刻与广泛。世界许多重大科学技术的突破都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才得以解决的。物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学,是探讨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前沿学科。物理学每一次在探索未知的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重大突破都带来新领域、新方向的发展。实际上,物理学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跨学科研究的成果。
2002 Vol. 14 (04): 14-15 [
摘要
] (
1970
) [
HTML
1KB] [
PDF
98KB] (
2093
)
16
分形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盛爱兰,翟晓晴
一、分形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形是对没有特征长度但有某种意义下的自相似性的形体和结构的总称。分形体系是具有无标度性的自相似结构。自相似结构可用分形维数来表示,这个维数可以是分数,或是一个连续变化的数。分形维数是描述分形的重要参数,有多种定义和计算方法。一般地,如把一个D维几何物体的尺寸放大L倍,就得到LD个原来的几何图像。令LD=K,则有D=lnKlnL上式可作为豪斯道夫维数的定义,并且能毫无困难地推广到非整数的范围。分形几何中的主要角色是由传统数学中的“病态”结构所扮演的,如科契曲线、谢尔品斯基海绵等,它们都具有严格的自相似结构,属于有规分形。
2002 Vol. 14 (04): 16-17 [
摘要
] (
2345
) [
HTML
1KB] [
PDF
352KB] (
2441
)
18
熵与熵变
周又新
在热力学中,为了判断一切不可逆的过程的进行方向,人们引入了熵的概念。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它代表着自然界中所有不可逆过程的一个特有的判断标准。一、熵所量度的物理内容我们依据经典统计力学的观点讨论熵所量度的物理内容。设有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这个系统中每个粒子都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粒子间不断地相互作用和碰撞着,大量粒子分布在各自不同的动力学状态。由于这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孤立系统,系统的总能量和粒子数是恒定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所有粒子各自不同的动力学分布状态。在不同时刻,系统粒子不同的动力学分布状态对应不同的分布几率Pi。
2002 Vol. 14 (04): 18-19 [
摘要
] (
2647
) [
HTML
1KB] [
PDF
382KB] (
1980
)
19
引力波探测的现状和意义
王海英
引力波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理论预言。1916年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空观念:时间和空间并非绝对和独立地存在,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由物质分布和运动所决定的属性。在时空中运动的物质,其轨迹由时空曲率决定。这种时空结构的几何化概念,对引力的本质提出全新的解释,是一种新的引力理论。一、引力波是变化着的4维时空曲率的传播物质的引力场是一种无需介质的广延场,与电磁场相类比:电荷的加速运动能辐射电磁波,那么,理论上物质的运动也辐射引力波。爱因斯坦在引力场方程的弱场近似解中得到平面引力波辐射的结论。近代其他引力理论也得出存在引力波的预言。
2002 Vol. 14 (04): 19-19 [
摘要
] (
1961
) [
HTML
1KB] [
PDF
121KB] (
1706
)
20
用光来操纵活性生物分子
谢诒成
现在展示在你面前的照片是一个红血球细胞(图1上)以及它被拉伸而变形的情形(图1下)。这是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的一个研究组进行的研究细胞弹性的实验。他们用激光作工具,利用光进入细胞时产生的对细胞的作用力使细胞拉长,拉伸程度与激光的强度有关。由于细胞被癌病侵害后其弹性会发生改变,用这个办法能够筛选出有病细胞的数量。德克萨斯大学的这个实验也成功地证明了,如果一束激光照到一个完整的生物细胞上,在光进入细胞时对细胞有一个与进入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在光射出细胞时对细胞有一个与射出方向相同的作用力。那么这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其原理实际上并不很深奥。
2002 Vol. 14 (04): 20-21 [
摘要
] (
1898
) [
HTML
1KB] [
PDF
288KB] (
1213
)
22
对外星生命的探索
许梅
据2001年12月1日出版的一期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天文学家们首次探测到太阳系以外的一颗行星上有大气,这就为寻找构成地球以外生命体的化学成分提供了可能。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围绕太阳之外的一些恒星运行的行星共有76颗,但由于这些行星太暗淡,用现有的地基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都难于直接看清它们,更谈不上探索它们的大气组成了。HD209458是一颗类似于太阳的黄色恒星,距离我们约150光年。
2002 Vol. 14 (04): 22-24 [
摘要
] (
1773
) [
HTML
1KB] [
PDF
73KB] (
1050
)
25
大脑信息的研究
唐延林,彭仕政
人类需要了解自己,尤其是了解自己的大脑活动规律。埃克尔斯认为,大脑是一部机器或计算机,它的程序,由自我进行调节;哈肯认为,大脑是一个以物理学定律为基础的巨大系统,经由不同层次的自组织过程调节与控制。了解大脑之谜的关键问题是要知道信息在大脑内是如何产生、编码、加工和表达的,信息的载体是什么。人脑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脑,最明显的区别是人脑具有巨大的创造力,“创造力是大脑之谜中最深奥的一个……或许,创造力的本质仍被神秘的面纱掩盖为好。”所有这些问题是分子生物学、脑科学和生物物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正引起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兴趣。
2002 Vol. 14 (04): 25-25 [
摘要
] (
1733
) [
HTML
1KB] [
PDF
61KB] (
1632
)
26
纳米技术在未来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赵科义,王莹
纳米技术不仅在材料、生物医学、半导体器件和微机电系统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又都能不同程度地用于军事领域,所以纳米技术在军事领域中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纳米技术,科技工作者正在研制纳米武器和纳米武器系统。纳米武器和纳米武器系统具有超微型化、智能化和高性能等优点,必将引起未来武器系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战争模式、作战指挥等一系列重大的变革。一、纳米武器和纳米武器系统的特点1.武器系统超微型化纳米技术用量子器件取代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使武器控制系统的重量和功耗成千分之一地减小,从而大大减小了武器的体积和重量。
2002 Vol. 14 (04): 26-28 [
摘要
] (
3340
) [
HTML
1KB] [
PDF
383KB] (
1975
)
29
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孙培明
检测技术是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科技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检测技术的配合,尤其是极端条件下的检测技术,已成为深化认识自然的重要手段。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弱物理量(如弱光、弱电、弱磁、弱声、小位移、微温差、微电导、微振动等)的测量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检测方法大都是通过各种传感器作电量转换,使测量对象转换成电量,基本方法有:相干测量法,重复信号的时域平均法,离散信号的统计平均法及计算机处理法等,但由于弱信号本身的涨落、传感器本身及测量仪噪声等的影响,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002 Vol. 14 (04): 29-31 [
摘要
] (
1770
) [
HTML
1KB] [
PDF
193KB] (
1932
)
32
用CCD检测钢丝的直径
王钠
目前许多搞精细钢丝生产的企业,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由于钢丝直径不均匀而造成产品不合格的问题,在工业生产中引入了实时CCD尺寸检测技术。CCD用于尺寸测量的技术是非常有效的非接触检测技术,各种线阵CCD均可以用于尺寸的测量。其基本结构包括光敏元阵列、存储栅、转移栅及模拟移位寄存器。比较典型的是二相线阵CCD,它由若干个pn结光电二极管构成光敏元阵列,每个光敏单元的尺寸如长、高及相邻光敏元中心距(均是微米量级)依型号的不同而不同。
2002 Vol. 14 (04): 32-32 [
摘要
] (
1817
) [
HTML
1KB] [
PDF
121KB] (
1185
)
33
红外线在夜视技术中的应用
周平,陈永丽
一、红外线及其物理特性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中的位置是处于红外端,波长范围大致是0.76微米—1000微米。红外线与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及无线电波一起,构成了无限连续的电磁波。红外线除具有电磁波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独特的性质。(1)红外辐射现象一切物体都会辐射红外线,物体的红外辐射与其本身的温度有着密切关系,物体的温度愈高,辐射电磁波的能量愈大。(2)红外线的热效应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还会吸收外界红外辐射的能量,当外界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时,物体的温度就升高。(3)反射特性物体在不同波长红外线的照射下反射率各不相同。
2002 Vol. 14 (04): 33-34 [
摘要
] (
1987
) [
HTML
1KB] [
PDF
349KB] (
1857
)
34
关于“气泡核聚变”的讨论
艾小白
美国橡树岭国立实验室Taleyarkhan等人2002年3月8日在美国《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中报道了他们利用中子发生器产生的14MeV高能中子在氘代丙酮中产生了直径约10—100纳米的气泡,接着用声致发光技术在负压周期下使气泡膨胀到直径约1毫米,在正压周期下再将气泡压缩成高温、高密度的“液体”泡,并在超声波场中内爆,作者们测到了中子和氚。因此作者们认为他们用声致发光技术引发了核聚变。这一试验震惊了物理界,并引起了科学家们激烈的争论。
2002 Vol. 14 (04): 34-34 [
摘要
] (
2122
) [
HTML
1KB] [
PDF
81KB] (
1174
)
35
微机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尹腾,孙家军
微机的应用使实验技术产生了巨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验研究中,各种以微机为核心的应用系统大量涌现。目前,国际上各大仪器厂家生产的新一代仪器设备,几乎全都配有微机或微处理器,用于数据处理或控制。这充分反映了在实验研究中微机应用迅速发展的趋势。在实验研究中,微机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实验数据采集系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首先必须采集实验数据。利用某种检测技术将待测的模拟量由传感器和转换装置转变为数字信号收集到计算机中进行存贮、计算和处理的装置即为数据采集系统。它是重要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一。
2002 Vol. 14 (04): 35-36 [
摘要
] (
1764
) [
HTML
1KB] [
PDF
104KB] (
1222
)
37
避雷针的发明与发展
董建敏,孙美坤
历史上关于避雷针的发明,有一段广为人知的故事。1752年,46岁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风筝,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用麻线把风筝放上天空,麻线下端系了一把金属钥匙,当雨水把麻线浇湿以后就变成了导电体。这时,他把手靠近钥匙,突然看到电火花在钥匙和手指之间跳过,同时,手指感到一阵刺痛。这个实验证明了天空中打雷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由此,使富兰克林想到,如果在高大的建筑物上装一根金属导线,导线下端接地,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就可避免建筑物遭到雷击的危险。这就导致了避雷针的发明。
2002 Vol. 14 (04): 37-37 [
摘要
] (
2289
) [
HTML
1KB] [
PDF
207KB] (
2015
)
38
大学物理考试改革的意义及实践
张晓宏,李琦,尹增谦
一、考试改革的背景及目的物理学代表着一整套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有效方法和步骤。“大学物理”课在培养工科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理工科院校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必修课,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该达到两个最主要的目的,首先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它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使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适应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参与新技术研究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2 Vol. 14 (04): 38-39 [
摘要
] (
1713
) [
HTML
1KB] [
PDF
290KB] (
1816
)
40
工科物理教学改革探索
胡亚范
人们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创新,这一时代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大学又是教育和培养研究力量的中心,正像江泽民所说:“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可见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经济也给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才能培养和造就出创造性人才呢?过去的那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继承,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都是不科学的,为此,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
2002 Vol. 14 (04): 40-42 [
摘要
] (
1796
) [
HTML
1KB] [
PDF
149KB] (
1107
)
42
均匀带电球面上的电场强度如何计算
金仲辉
对于电量q均匀分布在半径为R的球面上的空间场强分布问题,许多大学基础物理教材(例如北京大学赵凯华、陈熙谋编的“电磁学”、陆果编的“基础物理学”和清华大学张三慧主编的“电磁学”等)中,利用高斯定理求出了如下的结果E=0,r<Rq4πε0r2,r>R。教学中常有学生提问,当r=R时,即在带电球面上的电场强度应为何值?现在来求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我们不能采用高斯定理求解此问题。因为将高斯面取在球面上时,由于带电模型已经失效,无法确定高斯面所包围的电量,结果将是不确定的。我们可以采用功能原理来求解这个问题。
2002 Vol. 14 (04): 42-42 [
摘要
] (
5419
) [
HTML
1KB] [
PDF
73KB] (
1647
)
43
学习物理过程中常见典型错误分析
刘诚杰,刘景世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物理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犯的典型错误,在备课时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见典型错误可以归纳为如下12种,认真分析这些典型错误所产生的原因,从中可以受到启发,从而能掌握教好物理的正确方法。一、抛不开错误的生活经验,有碍于对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上初中时就看到马拉车的情况,马拉车时,车就运动,马不拉时,车就不动,因而就很容易形成“力是产生速度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样一个错误概念,这一错误的生活经验有碍于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深刻理解.
2002 Vol. 14 (04): 43-46 [
摘要
] (
1802
) [
HTML
1KB] [
PDF
187KB] (
1079
)
46
科学家正在揭开太阳中的微子之谜
周道其
揭开太阳中微子之谜已成为即将过去的2001年物理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著名俄罗斯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维塔利·金兹堡在接受俄通社-塔斯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问题在于,在所有实验中记录的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流都低于理论预期值,这种偏差已成为激烈科学争论的原因,这一问题会影响到我们关于太阳内部结构以及太阳内部发生核反应的概念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只知道3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物理学家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实验也将继续证明,这几种中微子在从太阳内部飞向地球的过程中一定会互相转化。
2002 Vol. 14 (04): 46-46 [
摘要
] (
1937
) [
HTML
1KB] [
PDF
67KB] (
1131
)
47
MCAI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徐金广
MCAI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向。MCAI的兴起是整个教育界进行信息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产物。日益成熟的MCAI导致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形式、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1.物理课的特点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各种基本形式,它们的性质、运动和转化以及内部结构,揭示这些结构的组元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研究方法是深入地观察现象,从现象的复杂因素中选择少数主要因素进行实验.
2002 Vol. 14 (04): 47-47 [
摘要
] (
1639
) [
HTML
1KB] [
PDF
63KB] (
1263
)
48
太阳能及应用
李晓萍,任敦亮
一、当今社会的主要能源现代工农业、运输业、建筑业、通讯等方面的发展,愈来愈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现在我们所消耗的能量,其中90%以上来源于矿物燃烧,如煤、石油、天然气。但矿物燃料的蕴藏量总是有限的,继续消耗这些燃料就意味着我们在靠“存货”维持生活。目前的开采速度,煤和石油的贮藏量正在迅速减少。其实,煤、石油不仅仅是燃料,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仅仅将其作为燃料,而且某些地区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这种状况主要由于社会分工太细造成的,人类应当从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开发新的能源,比如太阳能。二、太阳辐射能能量在需要时就应得到是当然之事。重要的就是通过何种渠道获得能量。
2002 Vol. 14 (04): 48-50 [
摘要
] (
1621
) [
HTML
1KB] [
PDF
463KB] (
1733
)
50
打造我们的纳米时代
范军峰,张忠锁
“毫无疑问,当我们得以对细微尺度的事物加以操纵的话,将大大扩充我们可能获得物性的范围。”1959年,理查德·费恩曼最早地提出了纳米尺度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40年后的今天,“纳米热”遍及全球,声势夺人。科学家和各国政府将纳米科技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同列为引导21世纪工业革命的主流和关键技术。1.何为纳米科技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开发新产品的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和技术。纳米尺度指显微结构小于100nm,包括微粒尺寸、晶粒尺寸、晶界带宽、第二相分布、气孔尺寸、缺陷尺寸等均达到纳米水平。
2002 Vol. 14 (04): 50-51 [
摘要
] (
1651
) [
HTML
1KB] [
PDF
174KB] (
1234
)
52
张文裕先生发现μ原子——纪念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张文裕院士逝世10周年
况浩怀,霍安祥
1936年以后,尼德尔迈耶(S.H.Neddermeyer)、安德森(C.D.Anderson)和其他一些学者在宇宙线中发现质量约为200me的粒子,它是穿透性成分。它与1935年汤川秀树(Yukawa)预言质量约为300me传递核力的粒子相近,故称为介子。实验测出它的寿命约为2×10-6s。但如果它是汤川预言传递核力的粒子,它应有核作用,然而它可穿过整个大气层或1米厚的铅,似乎只有游离损失,没有明显的核作用。1947年宫泽西(M.Concersi)等用磁透镜分别选择的正负介子,使其停止在吸收体中并测量其寿命。
2002 Vol. 14 (04): 52-52 [
摘要
] (
2533
) [
HTML
1KB] [
PDF
84KB] (
1109
)
53
中国磁学研究的几位先驱者
王士平,刘树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磁现象有所认识,并应用物质磁性的国家。对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指南针,就是中国古代人民利用磁体的指极性制成的,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现代磁学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的,叶企孙、施汝为、李荫远等就是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一)叶企孙(1898—1977)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在物理学研究和教育方面有许多贡献,作为中国磁学研究的先驱者,他的奠基性工作有如下3项。1.中国开创现代磁学研究的第一人叶企孙在美国留学期间,于1920年进入哈佛大学。
2002 Vol. 14 (04): 53-54 [
摘要
] (
1688
) [
HTML
1KB] [
PDF
103KB] (
1863
)
55
假说是物理学理论的胚胎
程民治
物理学理论的确立离不开假说,因为它是通过假说发展而来的。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因此,研究假说的本质、作用及其转变为科学理论的过程,将有助于探讨物理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论。一、假说是科学性和猜测性的辩证统一物理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创立科学的理论。但在客观事物的本质未被充分揭示以前,人们总要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科学事实,运用抽象的逻辑方法,借助于创造性思维,预先作出一些假定性的解释,这就是假说。任何假说的建立,都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事实为基础。
2002 Vol. 14 (04): 55-56 [
摘要
] (
1630
) [
HTML
1KB] [
PDF
98KB] (
1231
)
57
物理学会终结吗
李学潜,任毅志,闫赤元
物理学会终结吗?这个持续了几百年的老话题似乎并没有随着20世纪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高速发展而停息,相反,关于物理学就会终结的议论,随着新千年的开始又一次活跃起来。我们的话题是从一本名为“科学的终结”的书开始的。此书作者为美国权威杂志“科学美国人”的专职撰稿人,资深记者约翰·霍根。他在此书的封面上写道“科学(尤其是纯科学)已经终结,伟大而又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他的书中不仅物理学已趋向终结而且如哲学、宇宙学、进化生物学、社会科学、神经科学、混杂学,乃至科学神学统统接近了终结,似乎我们人类探索自然的进程已临近尾声,然后的日子就会在混混沌沌中度过了。
2002 Vol. 14 (04): 57-59 [
摘要
] (
1918
) [
HTML
1KB] [
PDF
168KB] (
1314
)
60
信息技术与物理研究性学习
钟立新,徐文娟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1.研究性学习的界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研究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和应用过程,使学生通过研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2.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的具体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2002 Vol. 14 (04): 60-62 [
摘要
] (
1657
) [
HTML
1KB] [
PDF
134KB] (
1360
)
63
科苑快讯
卞吉
纳米技术测定电子密度及其能量新方法据《物理学成就》杂志报道,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科学家利用现代纳米技术研制成一种测定电子密度及其能量的新方法。众所周知,碳纳米管由于其极细微的尺寸而具有明显的量子性能,尤其是量子力学计算机表明,纳米管中的电子波函数应该是两个相近波长振动的叠加,并且更复杂波型的叠加会引起电子密度分布的空间变动。如果每个振动的波长大致等于相邻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则电子密度分布的空间变动范围会立刻包围几个原子,荷兰科学家借助于改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功地发现了这一效应。
2002 Vol. 14 (04): 63-63 [
摘要
] (
1616
) [
HTML
1KB] [
PDF
68KB] (
1328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
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