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常用链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更多...
2001年 13卷 04期 刊出日期 2001-08-18
论文
论文
3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厉光烈,李龙
(续前)1981年西格班(KaiM.Siegbahn,1918—)因发展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并用以研究光电子能谱和作化学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NicolaasBloembergen,1920—)和肖洛(ArthurL.Schawlow,1921—1999)因在激光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同分享了198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2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试图运用爱因斯坦的光电子理论,通过对光电子的研究来获取物质内部的信息。然而,由于仪器分辨率一直不高,多年来没有重大进展。
2001 Vol. 13 (04): 3-8 [
摘要
] (
1854
) [
HTML
1KB] [
PDF
2876KB] (
1570
)
8
法科学家成功地使氦原子呈现出凝聚状态
卞吉,秦宝
据《科技日报》报道: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法国奥尔赛光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最近通过实验,成功地使氦原子呈现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据称,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人们或许可以在未来的5年到10年里,利用这种冷凝物能产生出原子“激光”,即一种原子的束流,其特点和光学中的激光非常相似。这项研究成果是在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勒迪克、科昂-坦努吉和法国奥尔赛光学研究所的韦斯特布鲁克及阿斯柏的领导下完成的,其中科昂-坦努吉曾因与美籍华人朱棣文等人合作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1 Vol. 13 (04): 8-8 [
摘要
] (
1915
) [
HTML
1KB] [
PDF
120KB] (
1170
)
9
开拓人类能源新时代的核裂变能
薛志宇
能源是人类社会繁荣和发展的象征。几千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向大自然探求和索取能源。19世纪电力出现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超过煤炭,二者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然而石化能源是一次性能源,它的储量极其有限,地球上现储的石化能源充其量也只能供人类使用200多年的时间;另一方面石化能源的使用,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掠夺性的开采和使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正在不断地趋向恶化。于是寻求代替石化能源的能源就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
2001 Vol. 13 (04): 9-11 [
摘要
] (
1778
) [
HTML
1KB] [
PDF
309KB] (
1274
)
11
近地小行星“爱神”星
博文
用1994年发现撞击木星的彗星“苏梅克-列维9号”的美国科学家苏梅克的名字命名的近地小行星探测器“NEAR-苏梅克”号,在宇宙中飞行了5年后于今年2月12日在小行星“爱神”的表面成功着陆,开始了新的探索。第433号小行星“爱神”是1898年8月13日由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夫韦特发现并命名的。这颗形似马铃薯的“爱神”星长约33千米,厚13千米,在小行星中算是较大的,也是被天文学家观测得最多的。“爱神”的年龄约为45.4亿年,与地球的年龄相近,特别是在不久前的星际碰撞中,“爱神”星剥落了一块物质,并裸露出新鲜的“内部”,因此它被选定为这次探测的目标。
2001 Vol. 13 (04): 11-11 [
摘要
] (
2219
) [
HTML
1KB] [
PDF
112KB] (
1307
)
12
放射性污染漫谈
高剑森
1896年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某些元素的原子核具有天然的放射性,能自发地放出各种不同的射线,这些射线通常都具有特殊的生物效应,可以损伤组织细胞,对人体造成急性和慢性伤害,有时还可改变某些生物的遗传特性。因此,随着放射性物质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放射性污染。一、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实际上时刻都在接受着各种天然放射线的照射,它们来自于宇宙射线和存在于土壤中、岩石中、水和大气中的放射性核素,如铀-235、钾-40、镭-229、氧-222等。这些因素构成的辐射剂量称为天然本底辐射,人类是在此环境中生衍发展起来的,已经适应了天然本底辐射。
2001 Vol. 13 (04): 12-13 [
摘要
] (
1829
) [
HTML
1KB] [
PDF
880KB] (
1540
)
13
浅谈光学增透膜
司德平,刘中惠
现代光学装置,如摄影机和电影放映机的镜头,潜水艇的潜望镜等,都是由许多光学元件──透镜、棱镜等组成的。一般说来,组成光学系统的透镜片数多,消除像差的情况就好,成像质量也就高。但是,由于镜面对光有反射作用,镜片越多,光的损失就越严重,光通量就越少。同时,发生在镜头内部的反射光线经多次反射和折射,便会以杂光形式到达像面,从而降低了影像的清晰度和反差,使影像的质感和层次受到损失,甚至会产生晕光现象,使画面影像增加灰雾。那么,如何克服这一缺点,提高成像质量呢?现代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指出:“可以在透镜的表面涂上一层薄膜(一般用氟化镁)。
2001 Vol. 13 (04): 13-14 [
摘要
] (
2185
) [
HTML
1KB] [
PDF
232KB] (
2494
)
15
光孤子与光纤孤子通信
郑好望,肖胜利,黄晓鹏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提及光纤通信,您一定知道这是一项具有美好前景的新兴通信技术,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成就之一,它利用激光作为传递信息的载波,其通信容量比用无线电波要大得多;光导纤维(简称光纤)是利用全反射现象制成的用来传光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纤维,其直径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也许您还能如数家珍地列出光纤通信所具有的抗干扰性好、传输损耗小、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强、重量轻、能节省金属材料等诸多优点。但是,如果谈及新型光纤通信──光纤孤立子通信(简称光纤孤子通信),您也许知道得并不多。下面笔者就此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001 Vol. 13 (04): 15-16 [
摘要
] (
2060
) [
HTML
1KB] [
PDF
202KB] (
1627
)
16
希格斯研究未能挽救LEP的命运
卞吉,秦宝
据英《自然》2000年第6810期报道,在经过了11年正常运行和3个月延期运行之后,欧洲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终于在2000年11月寿终正寝。此前一周,CERN总主任LucianoMaiani拒绝了LEP再运行1年的请求,命令按计划在年初将它拆除。LEP得到延期运行一个月的经费,以便获得更多的数据来支持初步的观测结果。由于数周前,LEP首次真正观测到希格斯粒子存在的可能性,CERN管理机构受到各方的压力,要求延长运行1年。但是,延长1年运行将需经费1亿瑞士法郎,而且还要推迟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2001 Vol. 13 (04): 16-16 [
摘要
] (
1880
) [
HTML
1KB] [
PDF
110KB] (
1147
)
17
从现代局部战争看物理学的发展和应用
胡祥发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从历史上看,物理学对世界3次大的技术革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军事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是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主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实现,这是电磁现象和电磁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导致的光辉成果,使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军事科技的发展。数千年来人类一直沿用不变的古老通信方式,如烽烟、光亮和驿站已被彻底摒弃,从军用电台到光纤通信、C3I系统,使军事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完善。
2001 Vol. 13 (04): 17-18 [
摘要
] (
2277
) [
HTML
1KB] [
PDF
434KB] (
1934
)
19
燃料电池──未来的动力
江姗,孙雅静
内燃机统治运输业和小规模能量的时代历时很长了,它能被什么取代好像是难以想象的。但对交通和环境影响的关注正日益增强。关于洁净燃料的立法已经提出来了。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通过高效率的发动机和催化体系,已经降低了内燃机排放物的污染。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工业化,在21世纪中叶,将会有10亿辆汽车出现在公路上。传统发动机的改善是否足以避免全球变暖和交通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威胁,是让人怀疑的。人口密集的城市加利福尼亚,最先体验到空气污染的威胁,在1994年提出了“零排放车辆”的倡导。根据倡导的目标,到1998年零排放的新车辆要达到2%,2000年增长到5%,2003年增长到10%。
2001 Vol. 13 (04): 19-24 [
摘要
] (
2080
) [
HTML
1KB] [
PDF
882KB] (
1499
)
24
漫谈物理污染
孙海滨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塑料袋、一次性塑料用具等白色污染,学生了解的还是比较多的,并且现在不少城市都公布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或日报。大家都知道空气质量指数越大,大气污染状况就越严重,例如北京市在1999年11月初的一周内有3天空气质量指数是5级──严重污染。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向学生介绍污染的危害和防治,使学生了解污染现象,树立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与物理学相关的污染现象──“物理污染”。
2001 Vol. 13 (04): 24-26 [
摘要
] (
1982
) [
HTML
1KB] [
PDF
311KB] (
1241
)
26
扫描探针显微术与纳米科技
尹世忠,赵喜梅
扫描探针显微术(ScanningProbeMicroscopy,SPM)是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的表面研究新技术,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探针尖端与表面原子间的不同种类的局域相互作用来测量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它的出现使得纳米科技在近十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扫描探针显微术扫描探针显微术中最早研制成功的是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TunnelingMicroscopy,STM),它是宾尼和罗雷尔于1981年发明的,二人1986年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2001 Vol. 13 (04): 26-27 [
摘要
] (
2552
) [
HTML
1KB] [
PDF
411KB] (
1848
)
27
热泵的高效节能特性
胡亚范,李贤丽
目前世界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同时也在研究新的能量转换技术,如磁流体发电,燃料电池等。除此之外,节能也是一种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目前出现了一系列节能技术,如水煤浆的出现,非晶态铁芯变压器即将全面推广,陶瓷发电机的问世,高效节能传热介质的研制成功等等。这些技术都能节约大量的能源。本文仅通过实例来简述另一种高效节能技术──热泵的高效节能特性。一、热泵的工作原理及发展简史热泵是一种把热量从低温热源传送到高温热源的装置。其工作原理与制冷机的工作原理相同,只是目的不同而已。
2001 Vol. 13 (04): 27-28 [
摘要
] (
1959
) [
HTML
1KB] [
PDF
195KB] (
1468
)
29
谈谈奇特的电场水
赵坚,杨占民
当今生活中,磁化水的用途可以说家喻户晓,但电场水的情况却鲜为人知。本文在此就电场水的一些奇特性质作些简单介绍,供有兴趣的同仁们参考。(一)水的浅川效应为了阐明电场水的用途,首先有必要谈一下浅川效应。如果把水放在电场中,电场能够显著地促进水的蒸发,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作浅川效应。与自然状态正常蒸发相比,蒸发速度有时可达自然状态下的10倍。特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果把电场中加速蒸发过的水去掉电场让它自然蒸发,蒸发速度并不恢复到自然状态,而是比普通水自然状态下的蒸发还慢。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在1个大烧杯中加入150ml的水;离水面20mm处安放1个小球状的高压电极,高压电源的另一电极接地.
2001 Vol. 13 (04): 29-30 [
摘要
] (
2155
) [
HTML
1KB] [
PDF
184KB] (
1372
)
31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郑福昌
当前为了迎接21世纪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到来的挑战,我国提出的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物理教学当中就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每个物理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应当在教学当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发展学生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直觉思维能力。一、发展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从以往的教材编排、课堂教学、以及考试等环节上,我们主要侧重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按照一定步骤来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等抽象思维活动。
2001 Vol. 13 (04): 31-33 [
摘要
] (
1884
) [
HTML
1KB] [
PDF
312KB] (
1019
)
33
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颁发
卞吉,秦宝
2001年5月2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承办的,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种科普作品获一等奖,20种科普作品获二等奖,100种科普作品获三等奖。本届参评的2630册科普作品是由181家出版社推荐的各自的优秀作品,均在1994年至2000年间出版,比上一届参加的出版单位明显增多,参评图书种类也远远超过历届,基本反映了国内这一时期科普作品创作、翻译、出版的真实面貌。
2001 Vol. 13 (04): 33-33 [
摘要
] (
1844
) [
HTML
1KB] [
PDF
135KB] (
1171
)
34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员的科技素质
李茸侠
培养学员的科技素质,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教育。1创造能力的培养大学物理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科技素质,给学生以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其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物理规律是科学家长期研究的结果,是经几代人艰苦探索才得出来的,讲述物理规律时要结合物理学史适当介绍科学家们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讲述他们在实验事实或科学矛盾的基本上开拓想象,勇于创新的思路和科学方法,有目的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
2001 Vol. 13 (04): 34-35 [
摘要
] (
1883
) [
HTML
1KB] [
PDF
435KB] (
1829
)
35
英美提出宇宙形成新理论
卞吉,秦宝
据《科技日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太空望远镜协会的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宇宙形成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大爆炸发生前,宇宙还曾发生过另外一次大震荡,这意味着可能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宇宙与现有的宇宙共存。这一称为“M论”的理论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尔·斯坦哈特教授提出的,它主要研究宇宙大爆炸发生前的事件和时间。该理论认为,宇宙共有11维空间,其中6维困绕成微小丝状可忽略不计。大爆炸发生前,宇宙是由两个4维平面构成的,其中一个平面是我们今天的宇宙,另外一个是“隐藏”的宇宙。
2001 Vol. 13 (04): 35-35 [
摘要
] (
1648
) [
HTML
1KB] [
PDF
230KB] (
1858
)
36
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
张洪飞,衡耀付
高校实验队伍是学校的一支重要的教学力量,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目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能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并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实验队伍,是高校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高校重教学和科研,轻实验和管理的观念较深,目前这支队伍在高等学校中仍是薄弱环节,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验室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怎样提高实验队伍的素质,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001 Vol. 13 (04): 36-38 [
摘要
] (
1757
) [
HTML
1KB] [
PDF
348KB] (
1360
)
38
物理实验教学素质教育探讨
高波
物理实验课是实践性、技术性、创造性都很强的重要教学环节,承担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实践技能、知识应用能力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于物理实验课,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重理论轻实验的“怪圈”至今未打破。实验课一直被视为教辅,实验教学改革很少有人问津,课程内容同现实的科学技术及生产生活的发展出现严重脱节,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未能担负起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担,笔者认为,实验课程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有必要对目前的状况及如何改变作些分析和研究。
2001 Vol. 13 (04): 38-40 [
摘要
] (
1771
) [
HTML
1KB] [
PDF
752KB] (
1888
)
41
中微子及其家族
彭秋和
2001年1月3日《科技日报》公布的“2000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科学家发现τ子中微子存在的证据”称,“2000年7月20日,美国费米实验室宣布,美国、日本、希腊和韩国的54位科学家经过3年的合作研究,首次发现了表明τ子中微子存在的直接证据。至此,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的12种基本粒子已经全部被直接或间接探测到。τ子中微子的发现对揭开物质构成之谜以及探索宇宙天体奥秘具有深远意义。”为了理解这项科学发现的意义,我们首先介绍原子核和放射性原子核。从不稳定原子核β衰变的研究中,泡利预言了中微子。然后我们讲述物质世界中4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和组成物质世界的12种基本的费米子
2001 Vol. 13 (04): 41-47 [
摘要
] (
1802
) [
HTML
1KB] [
PDF
676KB] (
1322
)
48
纪念施瓦布发现太阳黑子周期
张旭,于进勇
1999年8月开始,又一个太阳活动峰年到来了。现在,我们通过有滤光镜的小型望远镜就可看到太阳黑子。太阳活动主要是指日面黑子、日珥和耀斑活动。通常,把“太阳黑子数”作为太阳活动水平的指标。黑子实质上是具有强磁场的低于光球层温度的旋涡。太阳磁场有一个重要性质:每隔11年,南北极对换一次;同时,太阳黑子就爆发一次(这一现象可从天文学上的“蝴蝶图”中看出)。剧烈的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上的环境变化。科学研究业已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全球粮食作物产量、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地球气候变化曲线都与太阳黑子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太阳黑子爆会导致地磁变化,航天器失灵,通讯中断等现象。
2001 Vol. 13 (04): 48-49 [
摘要
] (
2116
) [
HTML
1KB] [
PDF
287KB] (
1357
)
49
热力学第三定律创立的过程及其发展
朱湘柱,胡晓岚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已近100年。一个世纪以来,它同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一道为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支柱的作用,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然而对于它的创立过程,物理学和化学都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去阐述其发展。其实热力学第三定律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长期共同努力探索,而特别是为了适应化学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物理规律。1906年德国物理化学家能斯特(Nernst)就是从化学平衡常数的确定出发,导致了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即著名的能斯特定理和OK不能达到原理。接着,许多其他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定律作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他们相应的说法。
2001 Vol. 13 (04): 49-51 [
摘要
] (
3097
) [
HTML
1KB] [
PDF
574KB] (
1981
)
51
争论是物理学发展的动力
沈宏兰
普朗克曾经说过:“在科学史中,一个新概念从来都不会是一开头就以其完整的最后形式出现,像古希腊神话雅典娜一下子从宙斯的头脑里跳出来那样”。的确,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在许多物理学家反复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千锤百炼才逐渐形成的。对同一物理问题,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研究者看问题角度的不同,思想方法的不同等等,往往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这必然导致研究者之间的争论,并促使研究者千方百计地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加速了物理学发展的进程。一、蛙腿论战1780年的一天。意大利解剖学教授伽伐尼偶然发现:当起电机放电时,在近处用金属解剖刀触动青蛙的肌肉,它便会抖动起来。
2001 Vol. 13 (04): 51-54 [
摘要
] (
1920
) [
HTML
1KB] [
PDF
733KB] (
1620
)
54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及其伟大历史作用
王长荣
一、历史渊源与科学背景人类使用热能为自己服务有着悠久的历史,火的发明和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中国古代就对火(热)的本性进行了探讨,殷商时期形成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就把火(热)看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元素之一。北宋时刘昼更明确指出:“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生火。”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那拉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1—547)把火看成是与土、水、气并列的一种原素,它们都是由某种原始物质形成的世界四大主要元素。
2001 Vol. 13 (04): 54-56 [
摘要
] (
1908
) [
HTML
1KB] [
PDF
577KB] (
1659
)
56
科学家观察到木星极光爆发
卞吉,秦宝
据《科技日报》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哈勃望远镜对木星北极的极光环区域进行观察,发现了一次强大的闪光爆发。科学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太阳风与木星磁场作用所导致的。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闪光的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在70秒的时间内就增长到与地球尺寸相当,而后又以同样惊人的速度缩小并消失,亮度最强时比极光环的正常亮度强5倍。在总共两个小时的观测时间里,研究人员还观察到了另一次规模较小的爆发。这表明,木星极光环里的闪光爆发可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2001 Vol. 13 (04): 56-56 [
摘要
] (
1831
) [
HTML
1KB] [
PDF
115KB] (
1152
)
57
论量子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杨兆华
物理学的繁荣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换言之,没有特定的社会条件,物理学的长足进步就无从谈起。此点,量子理论建立发展过程中的有关事例能给予很好的说明。分析量子理论的形成,我认为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独特社会背景:(一)在欧美特定的社会结构下社会成员手中拥有较多的财富(或称资本);(二)社会开放、信息畅通;(三)重视自然科学研究的传统较为久远;(四)社会各界支持科学事业;(五)基督教唯理主义的大文化环境。近十几年来,我们懂得了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知识和科学技术从何而来,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富。孔夫子说过富而后教。我看科研事业的发展也是这样,是富而后有科学事业的发展。
2001 Vol. 13 (04): 57-58 [
摘要
] (
1559
) [
HTML
1KB] [
PDF
304KB] (
1758
)
59
略论科普创作的时代性
李增为
关于科普创作的时代性问题,是致力于科普创作的同仁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大题目,我只想在当前科普选题方面,谈谈个人的粗略看法。1.关于时代性与时代精神时代性与时代气息、时代感都是近似概念,它是一件具体科普作品的灵魂,反映了一件科普作品的实质。那么什么是时代精神?它与时代性又有何关系?关于“时代精神”,《辞海》上是这样定义的:“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中的一定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那些代表时代发展潮流,标志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思想之中,其作用取决于它对时代潮流的反映程度。
2001 Vol. 13 (04): 59-60 [
摘要
] (
1702
) [
HTML
1KB] [
PDF
195KB] (
1065
)
60
世纪间物理学发展和思考
刘义保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不应该慨叹物理研究之前途渺茫,21世纪的物理学定会得到突破性发展,物理学又将上一个新台阶。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更广泛地讲,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的科学。物理学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今社会,高度物质文明、高科技生产都是以人类对自然认识程度为基础的。物理学方面每次重大发展,总是把社会生产推到一个新的高度。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物理学更趋完善,然而物理学的发展并未走到尽头,也不可能走到尽头。
2001 Vol. 13 (04): 60-62 [
摘要
] (
1806
) [
HTML
1KB] [
PDF
580KB] (
1751
)
62
将于2005年发射的太空望远镜
卞吉,秦宝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已经决定支持斯坦福大学研制空间γ射线望远镜GLAST(Gamma-RayLargeAreaSpaceTelescope)。这是一项由NASA和美国能源部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专家合作进行的计划,探测地球上所不能达到的超高能量电子和核粒子。GLAST预定于2005年发射,运行5年。由于GLAST比现有的γ射线望远镜性能和精度要高得多,科学家可以用它探测极短瞬的现象,如一个时间尺度范围的活动星系核和神秘的γ射线爆。最初的GLAST仪器装置是由薄铅箔与薄硅片交替放置的塔形方阵(用来记录γ射线的方向)和一个闪烁晶体的方阵(测量γ射线能量)。
2001 Vol. 13 (04): 62-62 [
摘要
] (
1642
) [
HTML
1KB] [
PDF
116KB] (
1612
)
63
潘诺夫斯基教授荣获中国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奖
陈和生
2001年4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将国家科技合作奖奖牌正式授予潘诺夫斯基教授。众所周知,潘诺夫斯基(W.K.H.Panofsky)教授系高能物理学家,无论作为一名科学家,还是任所长领导一职,在其职业生涯中,都充分显示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加速器建造专家。在他担任所长期间,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TANFORDLINEARACCELERATORCENTER,简称SLAC)成功地建造了SPEAR,PEP和SLC对撞机,并取得了许多有趣的重要物理成果,包括3个诺贝尔物理奖:发现质子并不是一个点粒子而有内部构造.
2001 Vol. 13 (04): 63-63 [
摘要
] (
1649
) [
HTML
1KB] [
PDF
110KB] (
1089
)
63
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牵头的“数据网路”建设项目正式启动
卞吉,秦宝
据《科技日报》报道: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牵头的“数据网路”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预计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其设计思想是将目前分散闲置的计算机集中起来,建立一个高速信息传输网络,为大型科学计算如粒子物理学计算、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及存储、天文学及地球观测卫星结果或其他复杂的数字仿真模型计算等服务。该系统建成后,将首先用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下一代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数据处理。
2001 Vol. 13 (04): 63-63 [
摘要
] (
1548
) [
HTML
1KB] [
PDF
110KB] (
1271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
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