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2001年 13卷 02期 刊出日期 2001-04-18

“我心目中的现代物理”科普征文获奖作品
“我心目中的现代物理”科普征文获奖作品
3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厉光烈,李龙
(续前)1961年霍夫斯塔特(RobertHofstadter,1915—1990)因开创电子与原子核散射方面的研究并运用这种方法获得了有关原子核结构的概貌,穆斯堡尔(RudolfLudwigMossbauer,1929一)因研究y辐射的共振吸收并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穆斯堡尔效应,共同分享了196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从1950年开始,霍夫斯塔特就利用斯坦福大学直线加速器提供的高能电子轰击金、铅、铝和被等原子核靶,然后按照电子的能量以及它们偏离入射方向的角度把电子进行分类,从而描绘出核内核子电荷分布的图像,进而得到原子核结构的概貌。
2001 Vol. 13 (02): 3-7 [摘要] ( 2086 ) [HTML 1KB] [PDF 615KB] ( 1704 )
7 重轻子理论的先驱──蔡永赐
郑志鹏,江向东
题图:1999年9月于SLAC,从左至右蔡永赐,潘诺夫斯基,郑志鹏.与世界上设立的名目繁多的奖励相比,诺贝尔物理学奖无疑最具公正性和权威性。从1901年至2000年,该奖获得者共计162人次。几乎可以说,所有获奖人无一不是获奖领域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其物理学成就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都无愧于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至高无上的科学荣誉。然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却令人遗憾地未能做到“四海无遗珠”。除了以前引起过议论的一些例子之外,这里介绍的对重轻子(即r轻子)理论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蔡永赐(Yung-suTsai)教授,也成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颗“遗珠”。
2001 Vol. 13 (02): 7-9 [摘要] ( 3717 ) [HTML 1KB] [PDF 381KB] ( 1118 )
10 核力与电荷无关吗
王秋玲,宁平治
在核物理教科书中,几乎都要讲到核力的电荷无关性,或者说同位旋不变性。所谓核力与电荷无关是指一对核子,不论是中子-中子,质子-质子或中子-质子,只要处于同样的空间状态和自旋状态,就具有相同的核力作用。核力的电荷无关性也可表述为两个核子之间的作用与两个核子的总同位旋投影T3无关。但是,核力的电荷无关只是近似成立,核力在同位旋空间的转动不变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存在着破缺。这种破缺包括电荷无关性破缺(CIB)和电荷对称性破缺(CSB),总共约有1%的量级。关于这种破缺的根源和对核物理各方面的影响已有不少研究。
2001 Vol. 13 (02): 10-12 [摘要] ( 2915 ) [HTML 1KB] [PDF 290KB] ( 1327 )
12 显微镜概述
侯淑莲,李石玉
人类总要不断探索微观领域的秘密,要亲眼见到超微尺度的自然现象,显微镜是人们所能依赖的最好工具。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微镜经历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漫长历程。由于显微镜的研制也曾造就了四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显微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早期对生物医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理论突破又是产生更新型显微镜的温床和催化剂。一、光学显微镜人类对于生物微观世界的认识,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与显微镜的发明与改进密切相关。
2001 Vol. 13 (02): 12-16 [摘要] ( 2134 ) [HTML 1KB] [PDF 502KB] ( 1508 )
17 熵与生命科学
刘云松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而直接反映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是态函数熵,其数学表达式是熵增加原理:ds≥0。其物理意义是:一个孤立系统的自发过程总是朝着搞增加的方向进行,即从有序走向无序。而生命的发生、演化及成长过程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表面看来,这似乎都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矛盾。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澄清了这一切。打开了一个从物理科学通向生命科学的窗口。耗散结构理论突破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孤立系统的限制,将其适用范围推广到开放系统,并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改为ds=d1s+des。
2001 Vol. 13 (02): 17-17 [摘要] ( 3070 ) [HTML 1KB] [PDF 128KB] ( 1727 )
18 LHC实验计划纵横谈
童国梁
一、LHC和SSC谈到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就不能不回忆起SSC(超导超级对撞机)。80年代以来,美国的SSC和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LHC一直被视为21世纪初高能物理实验的两个前沿阵地。而在这两个并列的雄心勃勃的计划中,SSC能量更高,规模更大,它的质子-质子对撞的质心能量为20TeV(1TeV=1012eV,即1万亿电子伏特),轨道周长87千米;LHC的质心能量为14TeV,轨道周长27千米,LHC质子轨道将被设计在CERN的原正负电子对撞机LEP的隧道中。1993年10月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表决停建SSC,这个消息当时在国际高能物理界造成的巨大冲击是可以想见的。
2001 Vol. 13 (02): 18-23 [摘要] ( 2403 ) [HTML 1KB] [PDF 582KB] ( 1477 )
24 现代航天技术中的失重问题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唐卫红,张欣卉,赵纪平
1957年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迈入航天技术这一新领域。在短短几十年内,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从初期的无人航天器到很快研制出载人航天器,如航天飞机、载人飞船、空天飞机和空间站等。而与此同时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失重则成为限制航天技术发展的一大难题。失重对载人航天器中的航天员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影响,它将妨碍航天员的正常生活,导致航天任务无法完成,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对失重的研究及防护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1 Vol. 13 (02): 24-26 [摘要] ( 1889 ) [HTML 1KB] [PDF 279KB] ( 1569 )
26 软硬兼施的新概念武器──电磁脉冲武器
李景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几乎渗透到军事技术的各个领域。电磁场作为现代战争的五维战场之一,其作用日益显著,而作为新概念武器的电磁脉冲武器则更加引人注目。所谓电磁脉冲武器就是利用电磁场的能量或生物效应杀伤破坏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一、电磁脉冲武器的物理学原理1831年,法拉第建立了电工学的基础──电磁感应定律:穿过回路所包围的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成正比,法拉第还指出:电场和磁场,电荷和电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体现的,决不是直接的“超距作用”。
2001 Vol. 13 (02): 26-27 [摘要] ( 2103 ) [HTML 1KB] [PDF 138KB] ( 1630 )
28 磁压缩等离子体电热炮
王保成,唐卫红,方延平
电热炮(electrothermalgun)是全部或部分地利用电能加热工质来推进弹丸的发射装置。一般地说,电热发射有两个含义:一是利用特定的高功率脉冲电源向某些工质放电,把工质加热而转变成等离子体状态,利用含有热能和动能的等离子体直接推进弹丸运动;二是利用加热产生的等离子体再去加热其他更多质量的低分子量的轻工质,使其化学反应变成热气体(含有少量等离子体),借助这些热气体的热膨胀做功来推进弹丸。磁压缩等离子体电热炮是一种以炸药能量驱动的电磁“火炮”.它把化学能转变成磁能,然后利用磁能压缩等离子体推进弹丸前进。
2001 Vol. 13 (02): 28-28 [摘要] ( 3358 ) [HTML 1KB] [PDF 109KB] ( 1537 )
29 惯性制导及其物理原理
唐浩
惯性制导,简称惯导,是指利用物体的惯性特性来进行制导的一种制导方式。由于惯导系统的制导装置全部安装在飞行器内部,并且不与外界交换任何信息,因此,惯性制导具有保密性强、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干扰等优点。国内外的弹道式战略导弹,一般都采用惯导系统。这一些战术导弹制导的初始段或末段也常用惯导系统。一、惯导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惯导系统通常由陀螺稳定平台、惯性仪表(加速度表)、程序装置、计算机、积分仪及乘法器等组成。惯导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利用加速度表测量飞行器运动的加速度,通过积分仪得到飞行器的速度和位置信息。
2001 Vol. 13 (02): 29-29 [摘要] ( 3576 ) [HTML 1KB] [PDF 145KB] ( 1660 )
30 水在电场、磁场作用下物理性质变化及其影响
李冠成,康永林,李明,卢佃清,邵礼堂
电场、磁场处理水的研究和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电场、磁场处理水的物理性质做过反复的对比实验,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感到了水资源的宝贵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在新的世纪开始的时候,总结并进一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对于保护环境及充分和科学地利用水资源是非常必要的。一、磁场作用下水的物理性质变化及其影响经磁场处理的水,水的渗透压、表面张力、粘滞系数、pH值、介电常数和电导率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一般水溶液的变化比纯水要大一些。磁场处理水对盐的溶解度有所增大;某些气体(如O2和CO2)在磁场处理水中的溶解度也增大。
2001 Vol. 13 (02): 30-31 [摘要] ( 2908 ) [HTML 1KB] [PDF 414KB] ( 3073 )
32 谈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修
衡耀付,张洪飞
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工作是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顺利进行的重要技术保障。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利用世行贷款,购置了大批仪器设备,并再次申请了上亿元教育贷款。如果只一味重视仪器设备扩充,不重视仪器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就会导致仪器设备故障经常发生,甚至损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要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加强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与维修是保证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方面。
2001 Vol. 13 (02): 32-33 [摘要] ( 1884 ) [HTML 1KB] [PDF 431KB] ( 1776 )
33 “水电爆炸”建奇功
冯义,巴图
“水电爆炸”就是电能在水中放电时,瞬间转变为热、光、声、力等几种形式能量的过程。工业用电经过升压整流后充入电容器中储存起来后放入水中,通过控制空气开关,在水中放电,形成爆炸。这时在爆炸中心可出现1000~10万大气压的高压力,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和每秒100米的高速水流。据测算,这种脉冲的功率最大可达100万千瓦。由于“水电爆炸”具有许多奇特的功能和惊人的本领,因而它已在工业、建筑、医疗、海洋开发等领域内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水电爆炸”可以破碎多种矿物燃料,还能切开岩石,挖掘隧洞等等。既不需要庞大的机械设备,又没有粉尘、噪音污染。
2001 Vol. 13 (02): 33-33 [摘要] ( 1933 ) [HTML 1KB] [PDF 108KB] ( 1173 )
34 现代物理教学应持的基本观念
宋新华
一、教学理论的继承性80年代以来风靡一些发达国家的“发现教学、合作教学、个性教学”等教学模式应蕴而生。可以说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为现代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理性思路和实践框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用现代教育理论丰富自己、武装自己,不断从现代教育理论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继承发展,树立新观念、掌握新理论、建立新模式,为现代物理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现代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和追求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和均衡发展。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
2001 Vol. 13 (02): 34-35 [摘要] ( 1952 ) [HTML 1KB] [PDF 197KB] ( 1393 )
35 能力培养是实验教学的核心
张起祥,张晓英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当一种观念在这个世界上产生时,几乎是没有什么比这更有力量了。”在当今的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已经产生的观念就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这一观念在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中,也正在不断地被实践、被研究、被探索。如在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实验课教学中,能力的培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已逐渐成为实验课教学的核心。一、实验教学特别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国内外的许多理科教育家也都承认,实验室在讲授科学事实、原理、解题技巧等方面的作用不比课堂讲授好。但用自己的设备亲手作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是无可替代的。
2001 Vol. 13 (02): 35-37 [摘要] ( 1786 ) [HTML 1KB] [PDF 299KB] ( 1141 )
38 工科物理概念结构体系现代化
邓明成,蔡建乐,王柏龄,郑采星
根据原国家教委布置,当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提高素质、培养宽口径科技人才,以便同国际工程教育接轨。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工程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确定了4项目标:①要使学生的素质和知识结构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②要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③要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现代化;④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有比较大的加强。总而言之,就是我国的工程教育要现代化。工程教育的现代化要以物理教育的现代化为基础。我国传统的工科物理内容结构体系与此不相适应,必须尽快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实现概念结构体系的现代化。
2001 Vol. 13 (02): 38-41 [摘要] ( 2049 ) [HTML 1KB] [PDF 406KB] ( 1221 )
41 把物理学从应试教育中解救出来
庞金富
迄今为止,物理学已具有近400年的历史了。开创物理学的先驱们,从无数实验中总结出了一门科学性极强的物理学,以供后人学习、借鉴。先驱们本希望后人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攀登,去不断地探索未知领域的奥妙。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封建科举制的束缚,在应试教育下,物理教学却一天天地陷入变形、扭曲和失态。在残酷的题海战术折磨下,培养了一批批只会做题、不会动手的新型书呆子,以致他们中不少人对物理学都抱着“可怕”、“憎恨”的远离态度。试问:在以物理学为科学技术生长母体的高新技术年代里,这样培养人才是否辜负了先驱们的期望?
2001 Vol. 13 (02): 41-41 [摘要] ( 1844 ) [HTML 1KB] [PDF 109KB] ( 1129 )
42 物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骆英民,卢冬梅,孟卫平
教育的要旨不仅仅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培养创新人才。物理学是充满生机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物理课教学一方面要把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知识性内容传授出来,另一方面就是要把其内容的背后所蕴含着的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揭示出来,以启示学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到近代物理学上的伽利略、牛顿,再到现代物理学上的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他们突破思维定势、导致物理学发展的关键。创造性思维是指从新的思维角度、按照新的思维程序和方法来认识客体、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思维活动。
2001 Vol. 13 (02): 42-43 [摘要] ( 1851 ) [HTML 1KB] [PDF 306KB] ( 1659 )
44 激光技术原理及其军事应用
张俊玲
自1960年激光问世以来,激光技术的应用以及激光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目前,激光技术是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开发的高技术之一,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好、相干性好以及亮度高等特点,激光技术在军事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一、物理基础激光是利用受激辐射效应形成的一种强大的、方向集中的、单色性好的新型光源。它具有以下物理特性:①方向性好。激光是定向辐射的,在空间传播光束发散很微小,接近平行光。一般光源(基于自发辐射)都是向四面八方发射的,发散度为4π球面度(sr),而激光的发散角很小,可近似表示为式中R为发散距离;θ为光束发散平面半角。
2001 Vol. 13 (02): 44-45 [摘要] ( 2132 ) [HTML 1KB] [PDF 397KB] ( 2477 )
46 漫谈真空
姚尚锋,张勇
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科学家奥托·葛利克所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第一次证明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它对物体有着巨大的压力,只有没有空气的空间才是空的。从那时起,三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真空的概念,真空的获得、测量及应用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和迅猛的发展,已成为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也深人到了千家万户。一、技术真空从一个范围抽去空气所得到的真空,叫做“技术真空”。尽管第一个抽气机十七世纪就问世了,可是直到今天人们还不能把哪怕只是一个小范围内的空气彻底清除。所以“技术真空”并不空。像电视机显象管这样真空度已达几十亿分之一个大气压的高真空,每立方厘米内竟有几百亿个空气分子。
2001 Vol. 13 (02): 46-46 [摘要] ( 1857 ) [HTML 1KB] [PDF 217KB] ( 1360 )
47 深切怀念吴健雄教授
严武光
题图:1990年6月吴健雄、袁家骝回国时和严武光在人大会堂交谈.听到吴健雄教授逝世的消息,悲痛万分。吴教授的逝世是我万没想到的,与她仅有的几次接触历历在目,谨写此文以表对她深深地怀念,这里着重回忆她对年青后辈的关怀,虽然只是一个侧面,也足以展示这位大师难忘而感人的风采。我第一次听到吴健雄的名字是被派往列宁格勒大学学习物理时。那一天,500人的大阶梯教室挤得满满的,报告题目是“奇异粒子和宇称不守恒实验”,报告人是列大一位搞实验的名教授。报告由τ-θ之谜开始,讲到李杨的假说和著名的吴健雄实验。报告人对李杨假说非常推崇,对吴的实验以及后人的大量证实更是大加赞扬。
2001 Vol. 13 (02): 47-49 [摘要] ( 3000 ) [HTML 1KB] [PDF 412KB] ( 1003 )
49 布喇格父子对早期凝聚态物理学的贡献
刁述妍
凝聚态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成为当今物理学异常活跃的领域。凝聚态物理学发展得如此迅速,是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分不开的。从历史上来看,凝聚态物理是固体物理的向外延拓,固体物理又以研究晶体开始。本文介绍的就是布喇格父子在研究晶体结构方面取得的成就。一、生平简介威廉·亨利·布喇格(WilliamHenryBragg,1862—1942)出生于英格兰西部的坎伯兰。188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先后任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利兹大学教授,伦敦大学教授,伦敦皇家研究院教授和院长,纯粹和应用物理学国际联合会主席。
2001 Vol. 13 (02): 49-50 [摘要] ( 1853 ) [HTML 1KB] [PDF 200KB] ( 1216 )
51 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思想体系的科学美
孙春峰,刘舸
人类在很早就已经发现了电现象和磁现象,并为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世纪初,人们发现各种自然现象之间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在法国古典哲学关于自然界统一思想的影响下,部分自然科学家开始寻求电与磁的联系,在科学与美学的融合中不断升华,深刻了人们对电、磁的认识,同时也在充实和完善着科学家们自己的物理美学理念。在这一漫长的认识过程中,科学家们逐渐建立了相当完备的电和磁的理论,为完成电磁的统一扫清了主要的障碍。这其中,尤以库仑定律、高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安培定律这四大定律影响巨大,为电磁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1 Vol. 13 (02): 51-53 [摘要] ( 1942 ) [HTML 1KB] [PDF 589KB] ( 2325 )
54 邮票上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和工作──X射线的发现
秦克诚
1901年是20世纪开始的一年,诺贝尔奖也于这一年开始颁发。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奖授给了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因为他于1895年发现了X射线。在上期的图7中我们已看到向伦琴授奖的盛况。图1为瑞典1961年发行的纪念1901年诺贝尔奖的邮票,最右为伦琴;图2为德国1951年纪念第一次诺贝尔物理奖50周年的邮票,除伦琴肖像外,右上角有他在实验中所用的X射线管。在他之后,还有多项与X射线有关的研究工作获得诺贝尔奖。伦琴发现X射线伦琴(图3,东德1965,诞生120周年;图4,西班牙1967,欧洲放射学大会;图5,古巴1993,伟大科学家)在发现X射线时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2001 Vol. 13 (02): 54-56 [摘要] ( 2255 ) [HTML 1KB] [PDF 310KB] ( 1158 )
57 亲切的“陌生”──读王绶琯院士《“陌生”的亲切》感言
王直华
收到最新的一期《中国科技月报》。看到王绶琯先生的名字。《“陌生”的亲切》跃入眼帘。这是2000年10月9日。这是一篇书评,王绶琯评《推销银河系的人──博克传》。富寓哲理的标题,令人共鸣的观点,谈论的又是卞毓麟先生主持的《哲人石丛书》,这一切,都是在我面前闪烁的“亮点”。读罢,就想给《月报》主编打个电话,倾诉阅读《“陌生”的亲切》的兴奋心清,祝贺《月报》发表了这样精到的文章,可惜当时主编不在办公室。心灵生发感奋或者共鸣,就想把它倾泻出来,这种欲望人皆有之。倾泻的方式因人而异。为了倾泻感奋或共鸣,人们通常会找亲人或朋友倾诉,一吐为快。
2001 Vol. 13 (02): 57-58 [摘要] ( 2030 ) [HTML 1KB] [PDF 203KB] ( 1075 )
59 论物理理论的完备性
方玉田,邢永忠
1935年爱因斯坦同波多耳斯基、罗森合作发表了一篇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实在的吗?》的论文,指出要判断一种物理理论成功与否,必须回答两个问题:“这理论是正确的吗”;“这理论所作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也就是说他们提出物理理论的评价标准一个是它的正确性,另一个是它的完备性。理论的正确性是由结论同人的经验的符合程度来判断的。那么物理理论的完备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一、科学理论的评价关于科学理论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在于它的可证实性,且这种可证实性仅是逻辑上的可能性。
2001 Vol. 13 (02): 59-62 [摘要] ( 2089 ) [HTML 1KB] [PDF 541KB] ( 1692 )
63 快于光速的传递速度
许梅
据2000年7月29日出版的英国NewScientist周刊报道,瑞士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证明:在量子世界内信息传递的速度可大大超过光速,他们测出了大于光速1500倍的传递速度。科学家们所设计的速度捕捉机器包括一对“缠结着的”光子,这一对光子一旦牵结起来,两者的行为就如同一个光子,即使它们是位于宇宙的相对两侧。但物理学家们并不认为这违反相对论对光速的限制。日内瓦大学的蒂特尔(WolfgangTittel)说,“人们不能用此效应去通讯,这与日常的信息不一样。”日内瓦大学的一物理实验小组制造一对缠结着的光子并将它们在10.6千米长的光导纤维中向相反的方向发送。
2001 Vol. 13 (02): 63-63 [摘要] ( 1798 ) [HTML 1KB] [PDF 224KB] ( 1528 )
63 德国制成直径1纳米的碳纳米管
卞吉,秦宝
据《科技日报》报道:位于柏林的德国马克斯一玻恩研究所最近研制出1纳米直径的薄壁纳米管,创出世界薄壁纳米管研制的新纪录。马克斯一玻恩研究所研制成功的碳纳米管呈分叉的Y形状,其中分叉的纳米管直径仅约1纳米,纳米管单向长度为1微米至几微米。马克斯一玻恩研究所科学家埃利希解释说,由于纳米管由单层碳原子构成,因此他们的成果可以称得上是纳米管研制的一项世界新纪录。目前国际上还有其他课题组研制成多层纳米管,但管壁相对较厚。纳米管可望用在未来电子工业制造电子部件或超薄导线,这将使电子芯片集成度更高,体积更小。
2001 Vol. 13 (02): 63-63 [摘要] ( 1785 ) [HTML 1KB] [PDF 118KB] ( 1091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