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知识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现代物理知识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Email Alert
会员登录
友情链接
-----常用链接-----------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期刊网
万方数据
更多...
2001年 13卷 01期 刊出日期 2001-02-18
论文
“我心目中的现代物理”科普征文获奖作品
论文
4
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
厉光烈, 李龙
(续前) 1951年 瓦尔顿(Emest Thomas Sinton Walton,1903-1995)和科克罗夫特(Sir Joln Douglas Cockcroft,1897-1967)因利用人工加速的亚原子粒子进行原子核嬗变的开创性工作,共同分享了195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科克罗夫特和瓦尔顿在剑桥卢瑟福实验室工作时,巧妙地把高压变压器、电压倍增回路和整流管安装在一个四级系统中,建成了能产生60-80万伏特高压的加速装置,该装置被命名为“科克罗夫特一瓦尔顿加速器”。他们把加速后的质子射向锂靶,在硫化锌屏上观察到了明亮的闪烁现象。
2001 Vol. 13 (01): 4-7 [
摘要
] (
2032
) [
HTML
1KB] [
PDF
560KB] (
1900
)
8
为什么CP破坏对宇宙很重要
童国梁
从阿尔法磁谱仪(AMS)的反氦核的测量结果谈起 1998年6月,阿尔法磁谱仪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作试飞行。在10天的飞行期间,在约400千米的高空收集到2.86 x 106氦核,但没有发现反氦核,给出的测量结果:反氦核/氦核< 1.1x10
-6
。这一结果与原来的宇宙中不存在反物质的结论是一致的。 宇宙中是否存在反物质是科学中的一大难题。根据目前普遍接受的大爆炸(Big Bang)学说,宇宙是由约发生于120-200亿年前的大爆炸产生的。大爆炸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和冷却。大量的天文学观察和天体物理实验支持了这个理论。很自然,大爆炸应该产生相同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什么叫反物质呢?
2001 Vol. 13 (01): 8-12 [
摘要
] (
2871
) [
HTML
1KB] [
PDF
1254KB] (
1195
)
12
天文学的进展
王凤全,彭月祥,李铁香
在中国20世纪的60年代,一些人认为相对论是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对其进行批判,以相对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被斥为“伪科学”。在英国,伊萨克·牛顿是全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其贡献和成就至今无人比拟,然而牛顿提出的宇宙模型也免不了“上帝的第一推动”。现代大爆炸宇宙学表明,整个宇宙从来就没有什么上帝和神仙,科学不能由哲学来评判,宇宙学的建立已经使得宗教退出人类的历史舞台!1蟹状星云 天文史上最著名的超新星,是由1054年中国宋代宫廷天文家杨惟德观察到的,宋至和元年5月巳丑日,杨惟德注意到日出前几分钟,天空中出现一颗奇怪的星,比金星明亮得多,他称之“客星.
2001 Vol. 13 (01): 12-14 [
摘要
] (
2099
) [
HTML
1KB] [
PDF
284KB] (
1308
)
14
方兴未艾的粒子天体物理学
吴中光
众所周知,粒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粒子,其尺度范围小于10-13cm,质量小于10-23g,是所谓的微观物理学。天体物理的研究对象是宇宙间的星体、星系乃至整个宇宙,其尺度范围大于1019cm,质量大于1039g,是所谓的宇宙物理学,然而,这两门研究对象完全不同的学科从80年代初开始却奇迹般地熔为一体,诞生了一门新学科:粒子天体物理学。 粒子天体物理学研究范围极广,例如:暗物质的本质;对来自太阳和超新星的中微子的观测;中子星附近的强大的加速机制的证据,以及关于对我们今天看到的数十亿光年的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宇宙创生的量子涨落和拓扑结构的假设等问题,都是粒子天体物理学研究的范围。
2001 Vol. 13 (01): 14-17 [
摘要
] (
1926
) [
HTML
1KB] [
PDF
487KB] (
2187
)
17
南非开始建造大型望远镜
卞吉,秦宝
2000年9月初,位于南非开普敦东北约400千米萨瑟兰镇的南非大型望远镜(SALT)开始建造。SALT是南半球最大的望远镜,定于2004年底完工,其设计与美国德州戴维斯堡霍比-埃伯利望远镜相似。SALT可观测南半球近70%的天空,能从南半球对诸如银河系的中心及其相邻的两个星系和麦哲伦星云等许多重要天体进行观测。SALT的建造与头十年的运行经费约为3000万美元,其中的38%来自南非政府,其余部分来自国外。
2001 Vol. 13 (01): 17-17 [
摘要
] (
2083
) [
HTML
1KB] [
PDF
153KB] (
1240
)
18
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
林晓满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0日发布的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已决定把2000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方面作出了基础性工作的3位科学家,其中的一半授予俄罗斯圣彼得堡A.F约飞物理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泽罗斯·阿尔费罗夫(Zhores I. Alferov)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巴巴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赫伯特·克勒默(HerbertKroemer),以嘉奖他们研制了用于高速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结构;另一半授予美国得克萨斯达拉斯的得克萨斯仪器设备公司的科学家杰克·基尔比(Jack S. Kilby),以嘉奖他在发明集成电路中的作用。
2001 Vol. 13 (01): 18-19 [
摘要
] (
2355
) [
HTML
1KB] [
PDF
467KB] (
1066
)
20
加速器驱动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
丁大钊,傅世年
一、核能──人类能源的最终解决之道 经历数百万年而形成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人类的过去和现在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世纪以来,人们将它们的化学能转化为更为方便的电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速增长,人类正在加快耗尽这种不可再生能源。据估计,人类可以继续依赖化石能源的时间不过百来年。除了资源问题,化石能源开采和利用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经向我们这代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CO2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以及酸雨的影响,对我们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有多严重,还要以后才会更加充分地显露出来。无论是资源问题,还是环境问题,都要求人类找到一种可满足人类持续发展需求的洁净能源。
2001 Vol. 13 (01): 20-25 [
摘要
] (
2260
) [
HTML
1KB] [
PDF
1002KB] (
1921
)
25
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
罗乐,刘东,廖本强
在微观领域对物质进行观察和研究中,人们发明了各种显微镜。但是光学显微镜由于受到光的波长的限制而无法达到很高的分辨率,X射线衍射技术则要求观察样品必须是晶体,透射电镜则需要对观察样品进行超薄切片。所有这些要求使人们的观察受到了限制,因此人们开始研制更加先进的显微镜。1982年宾尼格、罗雷尔及其同事们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导致了显微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并在它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系列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如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和激光力显微镜等。STM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可以实时地观测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001 Vol. 13 (01): 25-26 [
摘要
] (
2927
) [
HTML
1KB] [
PDF
406KB] (
1839
)
27
光纤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王明东
能够传播光的纤维丝称作“光导纤维”,简称“光纤”。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用大容量的光纤作为铺“路”材料,集话音、数据、图像和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源为“车”,这些“路”和“车”便构成了“信息高速公路”。对光纤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经过对光传播的研究、光谱的分析、材料的筛选、以及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电检测器件的研制,在通信领域取得了成功,是物理学和无线电通信的完美结合。 一、光纤的问世 通光的材料和结构对于光信号的通过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损耗。光纤损耗的主要原因在于玻璃中含有过度金属离子以及拉丝工艺。
2001 Vol. 13 (01): 27-28 [
摘要
] (
2198
) [
HTML
1KB] [
PDF
369KB] (
1266
)
29
幻数和幻数的最新科研成果简介
刘海
自从德国核物理学家迈耶用轨道和自旋相互作用来解释原子核的结构,并建立了“壳层模型”,由此而获得1963年诺贝尔奖后,物理学界一直认为,幻数是固定不变的。而近日,日本科学家发现了新的幻数,说明幻数不是固定不变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简介如下: 一、什么是幻数 众所周知,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其原子核质量和原子核中质子、中子的多少是不同的。在质子数、中子数是某个特定数值或两者均为这一数值时,原子核的稳定性就比平均值大。这些数值被称为“幻数”。
2001 Vol. 13 (01): 29-29 [
摘要
] (
4252
) [
HTML
1KB] [
PDF
117KB] (
1820
)
30
纳米技术的进展及军用前景
徐润君,陈心中
近来科学家们纷纷预测:“纳米技术将是21世纪科技革命的生力军”、“纳米技术将像微电子技术引发科技革命一样,成为对世纪信息时代的核心”。 2000年1月,美国政府发布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此计划被认为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举措。克林顿总统于2000年1月21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工学院演讲中提到:“我的2001年预算案支持一个价值5亿美元全新的国家纳米技术启动计划……使人类有能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操纵物质的能力。……”显然,美国政府已把崭露头角的纳米科学和纳米工程放在科学发展的优先考虑地位。
2001 Vol. 13 (01): 30-33 [
摘要
] (
2172
) [
HTML
1KB] [
PDF
512KB] (
1516
)
33
生理传感器──用AFM测非常小的力
侯淑莲,李石玉
原子力显微镜(AFM)不仅被用来成像,而且可以用来测量非常小的力。如接触模式的AFM,它的悬臂是由小的薄细丝状的金刚砂氮化物构成长100-300μm,宽20-40μm,厚0.4-0.8μm。共振频率5-100kHz,力常数为0.001-0.5N/m。机械振动、涡流、温度改变都可以导致悬臂偏转。它的偏转通过激光束反射到相应位置的光电二极管上来测量,可达超微米的高分辨率。当悬臂由两层不同材料组成时,比如接触式AFM的悬臂用金刚砂氮化物和金(用以改进反射)做成。由于两种材料热胀系数不同,当温度改变时,悬臂就会偏转。
2001 Vol. 13 (01): 33-34 [
摘要
] (
2284
) [
HTML
1KB] [
PDF
403KB] (
2077
)
34
隐形技术及其军事应用
胡祥发
所谓隐形,就是利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降低武器装备不被探测系统发现,让其“看不见”,“摸不着”。隐形技术是传统伪装技术的一种应用与延伸,它的出现,使伪装技术由防御性走向了进攻性,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不仅使自己由于隐身而获取主动权,而且还可以示假而迷惑对方,从而增强部队的生存能力,提高对敌人的威胁力。 隐形技术就是改变己方武器装备等目标的各种可探测信息特征,从而降低目标被对方探测系统发现概率的各种技术的统称。隐形技术又可分为有源隐形和无源隐形。目前人们所说的隐形技术,主要是指无源隐形。无源隐形,从物理学角度来讲,就是根据波的反射和吸收规律,在目标上采用吸收或透波材料.
2001 Vol. 13 (01): 34-35 [
摘要
] (
3528
) [
HTML
1KB] [
PDF
424KB] (
2141
)
36
计量与物理
蒋学华
由于历史发展的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人们曾采用过不同的计量单位和单位制,这给社会发展、学术交流、商业贸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麻烦。鉴于国际交往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应用物理协会都曾提出,在国际交往中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制。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直到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才正式通过了“国际单位制”。此后不断完善国际单位制,同时向全世界推广,目前已被大多数国家采纳和应用。 回顾国际单位制的形成、现代计量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计量学与物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计量的发展历程就是物理学发展史的一部分。
2001 Vol. 13 (01): 36-38 [
摘要
] (
1943
) [
HTML
1KB] [
PDF
545KB] (
1563
)
38
迅速发展中的电子及光电子材料
刘宇虹,田勇军
通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电子材料和光电子材料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们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及处理和运算的各种材料。以电子为媒介而传递信息,因为电子的传输速度受其质量(静止质量m=9.1x10-31千克)影响,有一定限度,所以,随着对信息传输容量和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光子作为更高频率和速度的信息载体就被应用,从而又出现了与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交叉发展的光电子技术。 一、电子材料 电子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介电材料、压电及铁电材料、磁性材料及某些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他相关材料等,这里半导体材料尤其重要。
2001 Vol. 13 (01): 38-39 [
摘要
] (
2001
) [
HTML
1KB] [
PDF
428KB] (
1463
)
40
开展物理教学改革 培养跨世纪人才
杨晓段,陈鸿林,窦志国,姚洪林
《大学物理》是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是一门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的科学。为适应国防建设和高技术的需要,培养高质量人才,我室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特点,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对物理课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根据教委的基本要求和我院培养目标制定了具有我院特色的教学大纲。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形象化教学,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实行开放办学勇于进行横向比较,加强与兄弟院校交流,向先进院校学习。 一、明确教学目的,转变教学思想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1.改变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为主的旧观念,树立以知识为载体既教物理知识更要讲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新观念。
2001 Vol. 13 (01): 40-41 [
摘要
] (
2057
) [
HTML
1KB] [
PDF
195KB] (
1189
)
42
浅谈半导体激光器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李维晖,佟秋丽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实验需要用到激光器,尤其是光学实验用处更为广泛。比如: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全息照相等实验都需要用到激光器。在我们的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就是氦氖激光器。它具有单色性好、亮度高、发散角小、方向性强等特点。在实验中可以作为点光源或自然光源。它在物理实验中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实验中采用氦氖激光器,但由于氦氖激光器膜口封接不过关、实验室的温度、湿度不合适,再加之学生使用方法不当,使氦氖激光器寿命大大减少,而半米以上的氦氖激光器管腔调节平衡比较繁琐,调节不好功率上不去,功率也不很稳定,所以每次使用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才能使激光器的功率达到实验要求。
2001 Vol. 13 (01): 42-43 [
摘要
] (
2358
) [
HTML
1KB] [
PDF
181KB] (
1273
)
43
关于对师专光学课程某些内容的补充
周笑薇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师专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科学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爆炸以及学科交叉和渗透,如何使师专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当代物理学前沿学科知识,是师专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当前所用师专教材内容传统、陈旧,对光学基本原理在科技前沿中的应用缺乏体现,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光学教学中对以下方面作了相应的补充。 一、光学纤维 光学纤维在通讯、军事、医疗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其基本原理就是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教材中只讨论其原理,对其应用一句概括。
2001 Vol. 13 (01): 43-44 [
摘要
] (
1957
) [
HTML
1KB] [
PDF
187KB] (
1230
)
44
乌计划研制“形象计算机”
卞吉,秦宝
据《科技日报》报道:乌克兰政府日前通过了一项名为“形象计算机”的国家发展计划,旨在支持研究新一代计算机。 乌政府新闻发言人称,“形象计算机”将是未来能形象地认知世界的新一代计算机,它将能认知物体,包括认知人并能将人和物体予以“再现”。政府决定研制“形象计算机”的原因是,许多国家早已开始类似计算机的研究。 据悉,乌政府对该项计划的总投资为5300万格里夫纳(1美元等于5.6格里夫纳),今年计划拨款130万格里夫纳。乌教育科技部、国家科学院和格鲁什科夫控制论研究所及基辅“电子机械”厂将共同承担该计划的实施。
2001 Vol. 13 (01): 44-44 [
摘要
] (
1612
) [
HTML
1KB] [
PDF
149KB] (
1305
)
45
培养物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刘永顺
据权威人士介绍,我国目前综合科技实力和最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二三十年左右,要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可能需要50-100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有着5千年的灿烂文化,有着古老的四大发明,可是,明末清初后,我国在科技上逐渐落后了。翻开上一世纪世界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对人类影响较大的重大科技成果几乎与中国人无缘。在本世纪,仅有的几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也都是长期旅居海外,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我国已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正在实施素质教育计划,这些无疑对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在科技上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2001 Vol. 13 (01): 45-47 [
摘要
] (
1941
) [
HTML
1KB] [
PDF
487KB] (
1856
)
49
核武器家庭的新成员──中子弹
任静,方延平,杜越山
1999年,中国政府严正宣布:中国早已掌握了中子弹技术且拥有了自己的中子弹。此消息极大地震撼了世界各国,也有力地回击了个别国家对我国所掌握的核技术的恶毒攻击。我国国防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心血铸就的神秘杀手──中子弹,它到底为何物呢?让我们掀开它的面纱来看看。 一、中子弹的概述及特点 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相对减弱了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的小当量战术核武器,它是在小型氢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和普通核武器相比,中子弹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早期核辐射效应强。原子弹和氢弹都是杀伤和破坏力极强的核武器,这样的武器会毁灭对方,但对使用者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实际利益。
2001 Vol. 13 (01): 49-50 [
摘要
] (
2468
) [
HTML
1KB] [
PDF
270KB] (
1336
)
50
由“3X”想到的
高波,王琳
1999年国家确定在广东省实行高考“3+X”科目改革试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确,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仅有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人们更需要具有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可否认这正是高校现时教育的薄弱环节。这一薄弱环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存的考试模式决定的。 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中小学教育不能单纯追求升学率,这一呼吁在社会上引起了共鸣。于是就出现了“减负”、“3+X”等一系列改革新模式。在高校教育中虽不涉及升学率问题,但仍是以一张卷子检验学生们的学习好坏。卷面的内容则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离实际很远的题目。
2001 Vol. 13 (01): 50-51 [
摘要
] (
1911
) [
HTML
1KB] [
PDF
210KB] (
963
)
52
爱因斯坦与量子理论
杨兆华
如果说普朗克创立量子学说贡献巨大的话,那么,爱因斯坦在此领域作出的贡献同样杰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爱因斯坦的努力,也就没有近代量子理论的形成。 爱因斯坦1905年发表的《关于光的发射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一文,明确阐述了他的光量子(能量元)思想,指出:用连续的空间函数表示的光的波动理论正确地说明了纯光学现象而且可能永远不会被其他理论代替;但要记住,光学观测总是指时间平均值而非瞬时值。尽管该理论在衍射、反射、折射、散射等方面已完全为实验证实,但仍可以想象,将它应用到光的发射或转换等现象时会与实验发生矛盾。
2001 Vol. 13 (01): 52-53 [
摘要
] (
4014
) [
HTML
1KB] [
PDF
202KB] (
1202
)
53
帕斯卡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
王较过,沈常宇
帕斯卡(1623-1662)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及物理学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当中,在多个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学研究成就,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帕斯卡的主要科学活动 帕斯卡1623年6月19日出生于法国的克勒蒙市,其父伊桑·帕斯卡是著名的数学家,其母也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从小就受到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帕斯卡是一位早熟的数学家,从童年起他就表现出了超人的数学才能,12岁时他开始学习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并据此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几何体系。
2001 Vol. 13 (01): 53-55 [
摘要
] (
1784
) [
HTML
1KB] [
PDF
304KB] (
1366
)
55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技术成就评出 美国工程院致函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作详细介绍
卞吉,秦宝
据《科学时报》报道在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召开前夕,美国工程院秘书长致函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详细介绍了由美国工程院联合30多家美国职业工程协会、历时半年评出的20世纪对人类社会 13卷1期(总73期)生活影响最大的20项工程技术成就。这20项工程技术成就依次为:电力系统、汽车、飞机、自来水、电子技术、无线电和电视、农业机械化、计算机、电话、空调制冷技术、高速公路、航天技术、因特网、成像技术、家用电器、保健设施、石油化工、激光和光纤、核技术以及高性能材料。 20世纪工程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平均寿命。
2001 Vol. 13 (01): 55-55 [
摘要
] (
2278
) [
HTML
1KB] [
PDF
112KB] (
1155
)
56
科学精神无所不在无往不利
江向东
科学(Science)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Scire”,原意是“要去了解”,它是人类认识和研究自然的一种探索过程。换句话说,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等方面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在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精神状态,包括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理性态度,则称为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是有界定的,而科学精神可以超越这种界定而在科学领域之外表现出来,故而有“无所不在”一说。 上述科学精神的定义有点抽象,难免有人会问,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呢?让我们先看看科学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再回过来推敲这个问题。
2001 Vol. 13 (01): 56-57 [
摘要
] (
1788
) [
HTML
1KB] [
PDF
216KB] (
1255
)
58
求异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
石晓斌
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它表现在思维过程中的特点是:不循常规,不蹈旧矩,不依样画瓢,不盲从轻信,不囿于己有结论、方法和途径,不限于众所周知的框架、范畴和界限,而是想别人所未想,思他人所不思,走前人未走过的路,用常人没用过的方法,……因此,其思维的指向是多角度的、辐射式的,思路十分广阔,视野极其开放,在思考问题时勇于怀疑,善于分析,敢于标新立异,巧于另辟奚径,凡事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解决问题决不一步一趋地重复以往的经验。这样思考的结果就能突破思维定势,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探索新的途径,新的方法,形成新的方案,新的结论。
2001 Vol. 13 (01): 58-60 [
摘要
] (
1807
) [
HTML
1KB] [
PDF
398KB] (
1401
)
60
爱因斯坦与社会
唐耀辉
爱因斯坦在二十世纪之末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人物”,他提出的有关空间、时间和物质相互关系的理论帮助人们揭开了原子和宇宙的秘密。可以说爱因斯坦比其他任何人都能更好地代表20世纪之科学思想,这一闪光的科学思想,为新技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他的名字也成了科学天才的共义词。应该说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全世界发生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都多得多,其原因不是政治和经济上的,而是技术上的。先进的技术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的进展,任何科学家显然都不能象爱因斯坦那样代表这个进展。在世纪之交,爱因斯坦被评为“世纪人物”,可谓当之无愧。
2001 Vol. 13 (01): 60-61 [
摘要
] (
2123
) [
HTML
1KB] [
PDF
301KB] (
1144
)
“我心目中的现代物理”科普征文获奖作品
47
物理语言的特点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
马守田
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思想的一种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载体。在物理教学中,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外部语言,而师生双方思维活动的载体是内部语言。 物理语言除了具有语言的共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物理学中有专门表述自己的概念、规律、定律的专用词汇、术语等。在语言的句式或语群的规律方面也有别于其他学科。要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师生之间语言相通继而达到情感交融则是最基本的条件,这要求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加强语言修养,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物理语言的表达能力。没有语言、语句等语言形式,也就没有概念;没有判断和推理,也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
2001 Vol. 13 (01): 47-48 [
摘要
] (
1914
) [
HTML
1KB] [
PDF
266KB] (
2047
)
61
欣欣向荣的宇宙学
卞吉,秦宝
一度被称为“天文学坟墓”的宇宙学现在正欣欣向荣。一系列丰富的科研成果和新仪器装置的研制,使人们感到宇宙学的前景是光明的。 长期以来,人们将1A型超新星作为测量空间距离的“标准光强”,对它们的表观亮度的测量给出了它们的距离值。但是,这一方法很容易出错,不同的实验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有人提出如何通过对衰减率和颜色进行校正的新方法,从而得到数值为59±7的哈勃常数,它所相对的宇宙年龄约为170亿年。 宇宙学的另一个参数是ω,它是宇宙中的物质与阻止宇宙膨胀所需临界量的比。大爆炸膨胀模型预期ω必须精确等于1,宇宙才是“膨胀的”。
2001 Vol. 13 (01): 61-61 [
摘要
] (
1966
) [
HTML
1KB] [
PDF
236KB] (
1718
)
62
CERN可能探测到了希格斯粒子
卞吉,秦宝
21世纪前夕,位于日内瓦附近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CERN)的物理学家们在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做出了令科学家们激动不已的工作:他们可能探测到了梦寐以求的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迹象。 CERN现在的这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能量为100吉电子伏(GeV)。按人们原来推测,希格斯粒子的质量很可能在150吉电子伏左右,看来LEP的能量是不够的。因此,CERN几年前就开始筹建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这台对撞机将采用14000吉电子伏能量的质子一质子对撞,每年能产生80万个顶夸克,发现希格斯粒子的机会因而会大得多。
2001 Vol. 13 (01): 62-62 [
摘要
] (
1827
) [
HTML
1KB] [
PDF
155KB] (
1142
)
62
增强初中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美在100个城市开展科普活动
卞吉,秦宝
据《科技日报》报道: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科技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习科学和数学的兴趣,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和政府机构联合推出名为“获得技术”的科普活动,从2000年10月初开始在美国100个城市和1.4万所中学展开。 美国商业部和教育部参与、面向初中生的这项活动,包括建立一个浅显易懂的教育性网站、制作公益电视短片、举办“技术日”活动,还向学生和教师提供有关材料,向学生发放宣传材料。 近年来,美国技术产业一直抱怨缺少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在技术工人的后备军──青少年中,许多人对科学和数学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普遍认为高技术职业单调乏味。
2001 Vol. 13 (01): 62-62 [
摘要
] (
1679
) [
HTML
1KB] [
PDF
187KB] (
1570
)
67
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实验室
张泽
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里显微镜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的开放实验室,于1985年11月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1997年调整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地处中国科学院北京科学仪器研制中心.著名的晶体学、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都可信教授任第一、二届实验室主任(1985-1993).现任主任为张泽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是发展电子显微学及其他显微学原理技术,并开展晶体学及新材料的显微结构及性能方面基础研究。 目前主要从事电子衍射理论及显微学方法、准晶、巨磁电阻多层膜、蓝光发射GaN薄膜等现代功能薄膜材料、碳纳米管、纳米桂线等一维纳米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半导体、超导体及生物大分子的微观结构研究等。
2001 Vol. 13 (01): 67-67 [
摘要
] (
1952
) [
HTML
1KB] [
PDF
162KB] (
1070
)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编辑部公告
2018年全国物理科普大会通知
更多...
物理科普信息
更多...
现代物理知识
版权所有 © 2007 《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
通讯地址:北京918信箱《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100049)
电话:010-88236284 传真:010-88236766 E-mail:
mp@mail.ihep.ac.cn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